佛手瓜、飞碟瓜病害 |
佛手瓜病害
主要发生在根茎或茎蔓和果实上
开始病株下部叶片褪绿,植株开始萎蔫,最后病株枯死。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 蔓上初生褐色长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实体。病情严重后引致蔓枯,致病部以上蔓果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时可引起茎蔓死亡,果实萎缩 | 果实上染病,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状,初呈淡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泌出红褐色点状粘质物,皮下果肉呈干腐状,虽可深入内部,但影响不大 |
![]() |
![]() |
![]() |
佛手瓜枯萎病 | 佛手瓜蔓枯病 | 佛手瓜炭疽病 |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叶面初生白色小粉斑,后逐渐扩展融合,严重时整个叶面覆一层白色粉霉状物,持续一段时间后,致叶缘上卷,叶片逐渐干枯死亡。叶柄和茎蔓均可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 | 初在叶面叶脉间出现黄色褪绿斑,后在叶片背面出现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黄色斑。病斑多时叶片向上卷曲,湿度大时病叶背面生有稀疏白霉 |
![]() |
![]() |
佛手瓜白粉病 | 佛手瓜梨瓜霜霉病 |
病班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2mm,褐色,四周组织常为黄色,病叶不平整,病部生长缓慢,后穿孔 | 初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较小,直径3~6mm,浅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明显,上生黑色小粒点 | 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灰白色,中央散生肉眼不易看清的褐色小粒点 |
![]() |
![]() |
![]() |
佛手瓜黑星病 | 佛手瓜壳二孢叶斑病 | 佛手瓜叶点霉叶斑病 |
叶面表现的生理病变
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叶片上,发病初期病部的叶绿素明显减少,在叶面上出现小的白色斑块,形状不规则或呈多角形,扩大后呈白色至黄白色斑块,轻的仅叶缘烧焦,重的致半叶以上乃至全叶烧伤 | 在出苗后或结瓜期叶片边缘或叶尖出现褪绿斑,叶片变薄,呈水渍状,四周边缘发黄、健部褪绿不断扩展,最后致半叶或全叶干枯上卷 |
![]() |
![]() |
佛手瓜叶烧病 | 佛手瓜肥害 |
飞碟瓜病害
全株或茎蔓发病
典型症状是花斑、畸形。苗期发病植株黄化矮缩,并不正常开花结果。中后期发病植株新叶花叶、黄化、皱缩,产生明脉及褪绿斑点,重病株矮化,畸形,有的叶片呈蕨叶状 | 发病初期叶片从老叶向前端逐渐萎蔫似缺水状,整株叶片枯萎下垂,不能复原,最后全株枯死。植株茎蔓基部缢缩,有的病部出现褐色病斑。病根变褐腐烂,茎基部纵裂,病茎纵切面上维管束变褐 | 叶片染病病斑多从叶缘向叶内扩展,形成圆形或“V”形、黄褐色大斑,有边缘黄晕,后期腐烂。茎蔓染病初呈水渍状,长圆形斑点,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严重时造成蔓枯 |
![]() |
![]() |
![]() |
飞碟瓜病毒病 | 飞碟瓜枯萎病 | 飞碟瓜蔓枯病 |
发生在花期或幼果期
发病时幼果坏死,或脐部出现褐色凹陷,并向瓜柄扩展。最后整个瓜坏死腐烂 | 先从花蒂侵入后逐渐蔓延到幼果,被侵入的幼果从顶部向下腐烂,随后腐烂部位出现象黑色大头针似的霉菌,最后果实迅速腐烂 | 花受精后没有膨大,最后干瘪干枯,或刚坐下的幼瓜在膨大过程中中途停止,由瓜尖到全瓜逐渐变黄、干瘪,最后干枯 |
![]() |
![]() |
![]() |
飞碟瓜脐腐病 | 飞碟瓜褐腐病 | 飞碟瓜化瓜 |
发生在果实上
果实发病初呈湿润腐烂状,中后期病部长出白色略带粉红色浓密霉层,病果腐烂,汁液从病部流出 | 病初呈水浸状,逐渐软化,表面有浓密的灰绿色霉。病花落到叶上,引起叶片发病,形成大型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表面生少量灰霉 | 发病瓜呈水浸状,变软,组织腐烂,病瓜有恶臭 |
![]() |
![]() |
![]() |
飞碟瓜根霉果腐病 | 飞碟瓜灰霉病 | 飞碟瓜软腐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