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

    别名  行军虫  剃枝虫  五色虫

    学名  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0mm,翅展35-45mm,体色淡灰或黑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中部有2个浅黄色圆斑,外方圆斑下有1个小白点,其两侧各有1小黑点,顶角具1条伸向后缘的深色斜纹。翅外缘有79个小黑点呈弧形排列。卵馒头形,表面有网状脊纹,直径0.5mm,初产时卵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孵化前灰黑色。单层排列成行,形成卵块。幼虫有6个龄期。老熟幼虫体长38mm左右,头黄褐色,沿蜕裂线有“八”字形黑褐纵纹;体背有各色纵行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边缘有细黑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有灰白色细条。气门黑色,气门线黄色,上下有白色带纹。腹足基部外侧各有1黑褐色斑。趾钩单序中带排列成半环状。大发生年3龄后幼虫体色常呈黑色。蛹体长20mm,初为淡黄褐色,后变红褐色,有光泽腹部背面第57节近前缘有马蹄形刻纹。尾刺3对,中间1对较大而直,两侧的细小且弯曲。雄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9节,雌蛹位于第8节。

    生活习性  粘虫的越冬分界线为北纬33度,我省地处分界线的两侧属一代发生区。第一代虫源由南方(两广、滇、闽)迁入我省,迁入盛期常年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淮北在4月中旬还有尾峰。产卵盛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上、中旬孵化,5月上、中旬进入暴食期,5月中、下旬老熟前入土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虫羽化后陆续迁出。个别年份89月份部分地区可见为害水稻现象。成虫飞翔力强,有昼伏夜出习性,白天静伏,日落后外出活动。夜间常出现3个活动高峰期,即傍晚日落后,半夜前后和黎明前,分别与成虫取食,交尾产卵和寻找隐蔽场所有关。成虫对糖、醋、酒混合液和杨树枝把有强烈的趋性,也喜食山芋、酒糟等含淀粉和糖的发酵液,趋光性较弱,对黑光灯有一定的趋性。成虫产卵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选择性,一般沿江、河、湖泊及低洼田发生重;麦田群体大,长势茂密,田间水气候高的田块发生重。喜产卵于植株中下部枯黄叶片的尖端、叶背或叶鞘内。卵排列成块状,每块含卵20-40粒,多的上百粒。幼虫孵化后先吃掉卵壳,后分散至叶面。初孵幼虫多潜伏在寄主的心叶、叶鞘、叶腋,一经触动,即吐丝下垂,3龄没有假死性。幼虫共6龄(幼虫期在我省约30天左右),老熟后在植株附近钻入表土下3厘米,筑土室化蛹,蛹期10天左右。粘虫属中温好湿昆虫,最适温度为1922℃,相对湿度大于70%,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相对湿度低于65%,对成虫产卵、幼虫孵化和成活都有明显影响。3-4月份温度较常年偏高,多阴雨,则有利于粘虫发生。

    为害特点  粘虫12龄时食量很小,仅啃食叶肉,在叶部形成半透明的小斑点。34龄幼虫以后从叶缘蚕食,咬成缺刻。56龄时大量蚕食叶体,仅留下粗叶脉。在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秆,抽出的麦穗、稻穗亦能被咬断。幼虫一般夜间出来取食,但阴天或大发生进入高龄时,白天也能出来取食。

    寄主  有麦类  水稻  玉米  高梁等,大发生年份亦为害豆类、蔬菜、棉、麻、果树、林木等。(粘虫虽能取食非禾本科植物,但对其发育有不良影响。)

    防治方法:  (1)结合夏收夏种及时耕耙,能消灭残余虫蛹。(2)幼虫三龄盛期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或48%乐斯本乳油50ml,或2.5%溴氰菊脂乳油50ml,对水5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