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玉米螟

    别名  棉田玉米螟  玉米钻心虫

    学名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鳞翅目  螟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体长1015mm,翅展2034mm。雌蛾体粗壮,前翅鲜黄,翅基2/3处具棕色条纹及一褐色波纹状线,外侧具黄色锯齿状线。雄蛾瘦削,翅色较雌蛾略深,头、胸、前翅黄褐色,胸部背面浅黄褐色。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外侧黄褐色,再往外具褐色带与外缘平行,内、外横线间褐色,后翅浅褐色。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一般2060粒产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初孵时体长约1.5mm,体乳白色,头壳黑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头深褐色,体色深浅不一,多为淡褐色,或淡红色。蛹:体长1519mm,纺锤形,黄褐色,腹背密布横皱纹,末端有56根刺钩。

    生活习性  玉米螟在江苏发生3代。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开始化蛹,并陆续羽化为成虫。一代在玉米田为害,一代成虫于7月中旬盛发,除少数仍在春玉米田产卵外,多数进入夏玉米田,但在春玉米与棉花、黄麻套种混作区,则多在棉花和黄麻田产卵,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盛发为害,造成棉花挂叶、枯稍、断头和断茎。二代成虫8月上中旬盛发产卵,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盛发,蛀食秋玉米和高粱的果穗和茎杆,在棉、麻种植区蛀食棉花青铃和黄红麻茎杆。9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茎杆和玉米棒及棉花枯铃中越冬,或在虫源田附近的土块下、墙缝中越冬。成虫白天大多隐藏在杂草或作物叶片下面,傍晚开始活动。成虫多在晚上羽化,白天躲藏在杂草丛或茂密的麦田中。夜晚飞出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趋嫩绿习性强。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雌蛾交配后当夜即可产卵,但多在12天后产卵,产卵前期平均2天左右。每头雌蛾可产卵420块。成虫期无需补充营养,只需饮水。成虫产卵量与幼虫期食料质量关系密切,取食玉米嫩穗的比取食嫩茎叶的产卵量高些,取食玉米的较取食棉花的产卵量高些,取食棉花嫩铃的又比取食棉花茎叶的产卵量高些。成虫的雌蛾寿命比雄蛾长。在玉米、高粱植株上,卵产在呈背面中脉附近;在棉田,苗期产卵主要集中在15片真叶的叶背,但实际落卵量较少;2代主要产于中、下部主茎叶叶片背面,其次是果枝叶,尤其以下部23台果枝为多。3代卵较分散,从上到下都可能落卵,其中以中部果枝叶上落卵量最多,其次是主茎叶,卵多产于叶背,发生量大时也有产在茎秆、青铃和苞叶上的。。卵期36天。幼虫孵化后先群集在卵壳上,有取食卵壳的现象。经1小时左右开始分散。幼虫有趋糖、趋湿和背光等特性。幼虫共5龄,4龄前表现为潜上,4龄后表现为钻蛀。幼虫期约2030天。预蛹期12天,越冬代预蛹期5天。蛹期约610天。玉米螟属于兼性、短日照滞育型,通常以三代幼虫滞育,滞育不仅决定于光周期与温度,食料也有一定关系,二代取食棉花茎杆和青铃的即有部分发生滞育。出现在越冬代,在此前每个世代都有部分个体滞育。大气湿度和雨水对玉米螟的发生量影响很大,一般雨量充沛、均匀,相对湿度高、气候温暖,适于玉米螟的发生;反之少雨干燥、湿度过低,气温偏高,不利于玉米螟发生;雨量过多,以及连续的大雨暴雨,也不利于产卵和卵的孵化和幼虫成活。一般温度在2530℃范围内,旬平均湿度60%以上,越冬幼虫基数大时,玉米螟有大发生的可能。春夏玉米混种区一般比玉米单作地区发生重,棉花间作春玉米也利于玉米螟转移为害。

    为害特征  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玉米抽雄时幼虫集中为害雄穗,抽穗后向下转移,钻蛀茎秆。雌穗发育受阻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为害棉花时先在棉花嫩头、叶背取食叶肉。造成窗户纸状的“花叶”或食穿叶片成针孔状孔洞。随后幼虫蛀食嫩头或叶柄,形成“蛀头”或“挂叶”。除为害营养器官外,也为害蕾、花、铃等,造成蛀秆、断茎,蕾铃脱落和枯铃,棉铃上的蛀孔常致病菌侵入,引起烂铃。为害红麻时幼虫从麻茎的上部蛀入,蛀孔外堆有污黄色虫粪,受害株易断头或被风吹折,有时也蛀叶柄,致叶片萎垂。为害苹果时幼虫在果实膨大期危害果实。受害果表面有明显的蛀孔,蛀道不规则,蛀孔处常堆有褐色虫粪。

    寄主  玉米、高梁、谷子、黍子、水稻、稷等粮食作物;棉花、生姜、啤酒花、甘蔗、大麻、红麻、长果种黄麻、马铃薯、向日葵等经济作物;及蚕豆、菜豆、辣椒等蔬菜;苹果等果树,以及苍耳、酸模叶蓼、艾蒿、黄花蒿、苋菜、金盏菜、剌儿菜、四棱蒿、稗草、山菠菜、狗尾草、仙人掌、野生高梁、芦苇、荻等杂草,多至200多种植物。

    分布  广布于我国玉米、棉花及麻、苹果产区

    防治方法  (1)3月之前彻底处理玉米螟越冬寄主秸秆,压低虫源基数。可以将玉米、棉花秸秆作燃料,或粉碎作牲畜饲料,或发酵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等。(2)改进耕作制度,减少或杜绝玉米、棉花混作套种,逐步适度地实施玉米春改夏,恶化1代玉米螟生存环境,缓解23代玉米螟加重危害的局面。(3)推广早中熟高产玉米品种及早熟栽培技术,错开12代玉米螟产卵峰,减少棉田玉米螟13代的发生基数。(4)合理间套作和种植诱集带。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摘除挂叶;3代产卵高峰期可结合去老叶和无效果枝和老叶,将整下的枝叶带出田外处理,均能消灭部分卵虫。(5)利用成虫的趋光性,与防治其它害虫相结合,使用高压汞灯、振频杀虫灯或双波灯诱杀成虫。(6)组织生物杀虫剂,在玉米螟低龄幼虫期,喷施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玉米螟病毒等微生物农药。(7)玉米田在心叶末期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10002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4000倍液,或20%毒氯乳油1001500倍液灌心,玉米抽雄后则可用上述药液喷雾。(8)棉田玉米螟卵孵盛期,亩用2.5%敌杀死乳油、或2.5%功夫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50ml,对水50kg喷雾,或对水1520kg机动弥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