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耕葵粉蚧

    学名  Trionymus agrostis Wang et Zhang   同翅目  粉蚧科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34.2mm,宽1.42.1mm,扁平长椭圆形,两侧缘近于平行,红褐色,全体覆白色蜡粉。眼椭圆形发达。触角8节,末节长于其余各节。喙短。足发达,具1个近圆形腹脐。肛环发达椭圆形,有肛环孔和6根肛环刺。臀瓣不明显臀瓣刺发达。雄虫小,深黄褐色,3对单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退化。胸足发达。3对足。前翅长0.83mm。卵:长0.49mm,长椭圆形,初桔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若虫:二龄若虫体长0.89mm,宽0.53mm,体表现白蜡粉,触角7节。蛹:雄蛹长1.15mm,长形略扁,黄褐色。触角、足、翅芽明显。茧长形,白色柔密,两侧近平行。

    生活习性  河北中部年生3代,以卵在卵囊中附在残留在田间的玉米根茬上或土壤中残存的秸秆上越冬。越冬期67个月。每个卵囊中有100多粒卵,每年910月雌成虫产卵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气温17℃左右开始孵化,孵化期半个多月,初孵若虫先在卵囊内活动12天,以后向四周分散,寻找寄主后固定下来为害。1龄若虫活泼,没有分泌蜡粉,进入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为害。雌若虫共2龄,老熟后羽化为雌成虫。雄若虫4龄。一代雄虫在6月上旬开始羽化。交尾后12天死亡。雌成虫寿命20天左右,交尾后23天把卵产在玉米茎基部土中或叶鞘里,每雌产卵120150粒,该虫主要营孤雌生殖,但各代也有少量雄虫。河北一代发生在46月中旬,以若虫和雌成虫为害小麦,6月上旬小麦收获时羽化为成虫,第二代发生在6月中~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播玉米。6月中旬末,夏玉米出苗卵孵化为若虫,然后爬到玉米上为害,第三代于8月上~9月中旬为害玉米或高粱。一代卵期约205天,一龄若虫25天,二龄若虫35天;二代卵期13天,一龄若虫810天,二龄若虫2224天;三代卵期11天,一龄若虫79天,二龄若虫1921天。雄虫前蛹期约2天,蛹期6天。保定一带雄虫一代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上旬,二代7月下旬~8月上旬,三代8月下~9月中旬。该虫在小麦、玉米二熟制地区得到积累,尤其当小麦收获后,经过一个世代的增殖,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第二代孵化时正值玉米23叶期,有利玉米耕葵粉蚧的增殖和为害。

    为害特征  以雌成虫和若虫在近地面的叶鞘内及根部刺吸寄主的汁液,密集为害,致受害植株的茎叶发黄,短小细弱,致下部叶片干枯或根茎部变粗,造成全株枯萎死亡,损失严重。

    寄主  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作物。

    分布  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是我国玉米上的新害虫。

    防治方法  (1)玉米耕葵粉蚧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在此虫发生重的地区不种玉米,改种豆类和棉花,进行合理轮作。(2)玉米、小麦收获后翻耕灭茬,注意把根茬携出田外集中烧毁。在玉米耕葵粉蚧严重地区不宜采用小麦一玉米二熟制栽培法。(3)及时中耕除草,尤其要注意清除禾本科杂草,可减少寄主,减少虫源。(4)必要时在粉蚧孵化后及1龄若虫期,及时浇灌50%甲胺磷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1000倍液,每亩浇对好的药液125kg ,效果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