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螟

    又称  高梁条螟  甘蔗条螟

    学名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  鳞翅目  螟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直,体型稍大,别于粟灰螟。卵  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于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蛹  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该蛹尾部较钝,别于玉米螟。

    发生规律  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广东、台湾45代,均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秆中越冬,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正面或茎秆上,每雌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粱、玉米心叶上,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粱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产卵,初孵幼虫活泼灵敏,爬行快,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3龄,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茎秆,别于玉米螟。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秆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该虫龄数差别较大,少的仅4龄,多的9龄,一般多为67龄。越冬幼虫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间玉米螟赤眼蜂对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为害特征  北方主要为害高粱、玉米,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广东、广西、台湾等甘蔗种植区,主要为害甘蔗。

    寄主  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分布  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防治方法  (1)及时处理秸秆,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铡、泥封等,彻底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2)应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具体作法参见玉米螟。(3)在春播高粱或玉米心叶期,防治第一代条螟时,用18%杀虫双水剂2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10002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4000倍液,或20%毒氯乳油100-1500倍液灌心。甘蔗田可喷洒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杀螟丹、混灭威等农药敏感,易产生药害,生产上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