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白禾螟
别名 纹白螟、白螟
学名 Scirpophaga praelata Scopoli 鳞翅目 螟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翅展23~26mm,雌虫40~42mm。全体白色,仅雌蛾臀鳞丛棕褐色,雄蛾后翅反面暗褐色。卵:近圆形,约0.15×0.12mm,数十粒至数百粒结成椭圆形卵块,覆有棕褐色绒毛。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mm,黄白色略带灰色。蛹:长13~15.5mm,宽2.8~3.4mm,圆筒形,初期乳白色,渐变淡黄色,复眼褐色。
生活习性 在浙江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荸荠茎杆内结薄茧越冬。翌春转移至附近莎草科、禾本科杂草或作物上取食发育,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飞至上年荸荠田遗留球茎抽生的植株上产卵,6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开始为害。各代发育历期:第1代41.2天,第2代32.9天,第3代49.8天,第4代为越冬代。成虫趋光性不强,不善飞翔,昼夜停息在荸荠茎杆上,羽化、交配、产卵均在夜晚,大部分卵产于距茎尖7cm的茎杆上,每茎一块,少数2~3块。初孵幼虫善爬行并能吐丝随风飘落,一般在茎杆上中部蛀入,并在茎内穿透横隔膜向下蛀害。2~3龄后幼虫转株为害,蛀孔椭圆形,边缘黑褐色,一般距地面10cm左右。老熟幼虫爬至茎基部,头部朝上,并在其上方约6mm处,咬一羽化孔(3×4mm),然后作茧化蛹。全年以1~3代发生量大,为害最重。并以早栽的荸荠田和植株生长嫩绿的山块受害期长,受害最重。
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茎杆。为害初期,植株茎尖部褪绿枯萎,自上而下,逐渐变红转黄,茎杆变褐腐烂,最后全株枯死。在分蘖分株期受害,主茎分蘖减少,苗数不足。在结球期受害,茎杆枯死,影响球茎膨大,使品质下降,产量锐减。
寄主 荸荠、甘蔗。
分布 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抵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
防治方法 (1)3月上旬前,及时清理并集中烧毁田间遗留的荸荠茎杆,消灭越冬虫源。(2)5月上旬前后,铲除荸荠田遗留球茎抽生苗,杜绝一代虫源。(3)适期栽种,在7月中下旬移栽有利于避开2代的为害并减轻3代发生基数,可减少损失。(4)化学防治:在2、3代发生期各用药2次,第一次在孵化高峰后1~2天进行,隔7~8天再施第二次。第4代防治1次,宜在孵化高峰前2~3天进行,过迟则失去防治意义。药剂可用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泼浇。严重发生区,种苗在移栽前2~3天可用药剂处理1次。(5)在白螟2、3代孵化主峰后1~2天,用25%杀虫双水利300—500倍液或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50%千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也可用40%稻虫净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每亩每次150毫升加水400升泼浇。施药期间应保持水层,以提高防效。水生蔬菜不宜使用菊酯类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