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螟

    别名  甘薯蠹野螟  甘薯蠹蛾  甘薯藤头虫

    学名  Omphisa anastomosalis (Guenée) 异名:Omphisa illisalis (Walker)  鳞翅目  螟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mm,雄虫翅展3037mm,雌虫3040mm,头、胸、腹部灰白色。下唇须伸向头部前方,较头部长2.53倍,复眼大且黑。前翅浅黄色,翅基褐色,中央具网状斑纹,多不规则,近外缘处生有波状横纹2条,雄虫体色常较雌虫深。卵:扁椭圆形,浅绿色,产后23天变为黄褐色,表生小红点。幼虫:初孵幼虫头部黑色,2龄后变为黄褐色,老熟时呈红褐色。体黄褐色略紫,第二节以后各节具大小斑点12个,其中气门上下两旁4个,背面4个,呈梯形排列。蛹:浅黄色至棕红色,头部突出,翅芽达第四腹节末端,胸背中央纵隆起,腹部末端钝圆,具8根刺钩。

    生活习性 广东年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冬薯或残留薯内越冬,翌春3月上中旬化蛹3月中、下旬进入成虫发生期。第一代为4月上旬~5月中旬,二代在5月下旬~7月上旬,三代为7月中旬~8月中旬,四代为9月中旬~lo月下旬,第5代为11月上旬。成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当天晚上交配产卵,产卵期67天,卵散产在芽、叶柄或茎的分权处,个别几粒排成一列,卵期410天。幼虫蛀入薯茎内为害,喜向下蛀食,老熟后常钻到表土下的茎或根茎处,也有的钻至薯块里。茎部受害处膨大成虫瘿,常排出虫粪,是识别该虫重要特征之一。幼虫老熟后在近土面茎基部蛀孔处结白或黄色薄茧化蛹。天敌有黄斑步甲(Pheropsophus sp.)、金边绿步甲(Collerda sp.)、螟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stemmator Thunberg) 等。

    为害特征  初孵幼虫从叶柄、叶芽、茎部钻入为害。从嫩茎钻入的幼虫,为害一段时间后又爬出钻入主茎为害,造成茎部中空形成膨大的虫瘿,影响养分输送,引起凋萎,影响生长发育。

    寄主  甘薯、砂藤及旋花科植物。

    分布  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

    防治方法  (1)收薯后及时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虫口基数。(2)轮作。(3)把未受精的雌蛾12头装在诱虫器中,于成虫盛发期诱杀有效。(4)薯苗药剂处理。剪苗栽插前12天,和成虫羽化高峰后57天,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8009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乐果药液浸苗12分钟后扦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