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蝼蛄

    别名  拉拉蛄

    学名  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直翅目  蝼蛄科

    形态特征  成虫:身体比较肥大,雌虫体长4566mm,头宽9mm,雄虫体长3945mm,头宽55mm。体黄褐色,全身密布黄褐色细毛。头暗黑色,从上面看呈卵形。复眼椭圆形,头中间有3个单眼,触角鞭状。前胸背板盾形,前缘向内弯曲,后缘圆钝,背中央有1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斑。前翅黄褐色,长1416mm,平叠于背上,覆盖腹部不到一半。后翅长3035mm,纵卷成筒形,附于前翅之下。腹部圆筒形、背面黑褐色,有7条褐色横线,各横线间均有黄色细线1条,腹部两侧各有淡黄色气门8个。尾毛2根,黄褐色,上有细毛,向后伸出,长为体长之半,产卵管不明显。足黄褐色,前足发达,中后足细小,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距l2个或消失。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较小,长1.61.8mm,宽1.31.4mm,孵化前膨大为长2.43.0mm,宽1.51.7mm。颜色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若虫:共13个龄期,初龄若虫头小,腹部肥大,行动迟缓,全身乳白色,渐变为土黄色,以后每蜕1次皮,颜色随之加深,5龄以后,与成虫体色、体形相似,仅有翅芽。初孵若虫体长356 mm14.84mm25.77mm37.68mm47.68mm58.17mm610.9mm714.2mm816.8mm922.1mm1026.8mm1132mm1237.4mm13龄若虫体长412 mm,体长增加10余倍。

    生活习性 3年左右完成1代。以成虫和8龄以上若虫越冬。翌春4月下旬、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6月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孵化为若虫,1011月以89龄若虫越冬。来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秋季以大龄若虫越冬。第三年春季,大龄若虫越冬后开始活动为害,8月上、中旬若虫老熟,羽化为成虫。经过补充营养成虫进入越冬期。第四年57月交配,68月产卵继续繁殖。据河南郑州饲养研究,华北蝼蛄完成1代需963.81131天。卵期1123天,若虫共12龄,历期692817天,成虫期278451天。多在土中栖身,越冬深度可达100150cm。当20cm土温升达8.5℃时开始上升活动,土温在13~26℃时,多活动在25cm以上的土层中,土温下降到13℃以下时,便开始下降越冬。产卵时在土中1530cm处做土室,卵产在土室内。产卵期长达1个月,产卵39次,每雌产卵约200300粒,最多可产5001000粒。喜产卵于轻盐碱地中的无植被覆盖的向阳高燥田梗、路旁或缺苗断垄处。成虫昼伏土中,夜间活动。有明显的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和喜湿性。气温在20℃左右、风速小于1.5/秒的暗夜,大量的蝼蛄会活动在灯的周围,尤其是雨前闷热的夜晚,虫量特别多。有香、甜味的地方,蝼蛄特别喜欢靠近,并喜欢靠近未发酵好的粪堆、粪坑。华北蝼蛄在孵化后20天之内,有群集的习性,可以利用此有利时机进行捕杀。从411月为蝼蛄的活动为害期,以春、秋两季为害最严重。

    为害特征  成虫或若虫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使之呈不整齐的丝状残缺;也常食害新播和刚发芽的种子。还在土壤表层开掘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须根与土壤脱离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

    寄主  食性杂,危害禾谷类、烟草、甘薯、瓜类、蔬菜等多种作物。

    分布  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地区。在盐碱地、砂壤土发生多。

防治方法 (1)实行水旱轮作,精耕细作、中耕锄草、适时灌水等。(2)拌种,播种期防治可用药剂拌种,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ml,对水2kg,拌麦种(或玉米种、大豆种、花生种)15kg,拌后堆闷35小时播种。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ml,对水1kg,拌麦种(或玉米种、大豆种、花生种)10kg(亩播量)。(3)毒饵诱杀,亩用麦麸、豆饼、米糠等2kg50%辛硫磷乳油25ml,将饵料炒香,加适量水稀释农药制作毒饵,傍晚撒于田间。此法可兼治蛴螬、金针虫等。(4)亩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喷雾,顺麦垄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