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型飞蝗

    别名  散居型亚洲飞蝗  蝗虫  蚂蚱  青头郎

    学名  Locusta migratoria L. ph. solitaria  直翅目  蝗总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53mm,头、胸及后足腿节绿色,余为褐色;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作弧形隆起。卵:长约6mm,宽约1.3mm,长椭圆形,中间略弯,后端较粗,具一圈微孔(受精孔)。初产浅黄至肉红色,发育过程中吸水长大呈淡灰黄色。卵粒倾斜排列成卵块,包裹在胶囊之中。若虫:称为蝗蝻,共5龄,1龄若虫触角1314节,翅芽不明显;2龄若虫触角1819节,前胸背板后缘开始向后拱出,翅芽较显著,端部圆形,向后斜伸;3龄若虫触角2021节,前胸背板后缘拱成钝角形,前翅芽狭长,后翅芽略呈三角形;4龄若虫触角2223节,前胸背板后缘向后拱成三角形,翅芽伸达第2腹节;5龄若虫触角2425节,前胸背板后缘向后拱出十分明显,翅芽很大,伸达第45腹节。

    生活习性 东北、西北、华北一年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69月散见于农田零星为害。

    为害特征 成虫及若虫食叶,造成缺刻和光秆,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并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寄主 各种蔬菜及农作物、牧草等。

    分布 全国各地

    防治方法 通常不单独采取防治措施,大发生时采用飞机防治。掌握在蝗蝻进入3龄盛期时及时喷洒7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喷雾。飞机防治时,每亩用药6070g,地面喷雾用75g。也可用4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地面超低容量喷雾,亩用药75100g,此外也可选用5%来福灵乳油、或2.5%敌杀死等菊酯类杀虫剂每亩用50g进行超低容量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