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霜霉病

    又称  油菜龙头  油菜霜叶

    症状  整个油菜生育期地上部分都能发病,为害叶、茎、花、花梗和荚果。子叶发病产生褪绿斑块,与健部无明显界限,病菌很快蔓延到全株而使幼苗死亡。叶部受害后先产生淡黄色斑点,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状霉层,后期合并成褐色大斑,使叶片枯死。此病一般由植株的底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蔓延。茎部在抽苔初期被害时常引起整株分枝或部分大分枝发病,病部有轻度肿胀弯曲,先产生水渍状斑,逐渐发展成黑褐色不定形斑块,并产生白色霜状霉层,这类分枝在盛花期就逐渐枯死。抽苔后期或花序受害只引起部分花序小分枝或大分枝的顶端发病,其症状与茎杆受害症状相似,病部严重肿胀,弯曲变形,呈龙头状,先出现水渍状斑,而后布满白色霜霉层。花器受害后肥大畸形,花瓣变成绿色不凋落,后期也布满白色霜霉。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霜霉科的真菌寄生霜霉芸苔属变种甘蓝型Perorzospora parasiticaPazs.Fr。菌丝体无色、无隔膜,生长在寄主植物的细胞之间,以近圆形的吸盘从油菜的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可以形成孢子囊梗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无分隔。主干基部稍膨大,作重复的两又分枝,顶端25次分枝,主轴和分枝成锐角,顶端的小梗尖锐、弯曲,每端长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萌发时多从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病组织表面的霜霉层即为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为病原菌的无性繁殖器官。发病后期,在病组织内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单胞,黄褐色,表面光滑,卵球胞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产生芽管进行侵染,尤以“龙头”的皮层内最多。侵染油菜、甘蓝、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杂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春季在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油菜;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秋季感病的植株体内越冬,冬后在病部表面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经传播侵染植株。卵孢子和孢子囊是本地霜霉病的初侵染源。卵孢子和孢子囊经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或孢子囊萌发后,从气孔和表皮直接侵入。油菜染病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油菜生长后期,病组织内菌丝分化成藏卵器和雄器,有性结合实际后产生卵孢子,随油菜成熟,遗留于田间枯老病叶中越夏。由于本省田间终年有十字花科作物生长病菌借助不断产生孢子囊,在多种作物间辗转为害,所以菌丝体潜伏越冬作物体内是油菜霜霉病的主要越冬方式。病菌也可以由菌丝在种子内越夏为初侵染来源。油菜出苗后,病菌卵孢子随雨水溅落叶面,萌发后长出芽管从气孔侵入也可以从幼茎或表皮侵入,菌丝向上扩展进入子叶和第一片真叶,但不能进入第二片真叶。侵入后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在病部组织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形成适温8-12℃。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侵染引起发病和病害的蔓延,孢子囊萌发侵染的最适气温为814℃,相对湿度为90%-95%,春季气温在10-20℃,昼夜温差大,多雨高湿或雾大雾重,有利于病害流行。气温在20℃以上,最适于病斑发展,在高温条件下容易产生黄褐色枯斑。连作地、播种早、偏施过施氮肥或缺钾地块及密度大、田间郁闭的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重茬地、氮肥过多或早播地一般发病较重,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一般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采用抗病品种,如宁油11号,秦油2号等丰产抗耐病力较强的甘蓝型品种。(2)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如夏秋与水稻轮作,可消灭越夏的卵孢子。冬季与大、小麦轮作,避免重茬及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不要在十字花科蔬菜地上连作育苗。(3)适期晚播种、施足底肥、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调节氮、磷、钾肥比例,及时拨除病苗,排除田间积水;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改变田间小气候,使之有利于油菜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清洁田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4)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4%50%福美双、或75%百菌清,或0.3%25%甲霜灵拌种。(5)初花期病叶率达10%以上时,亩用66.5%霜霉威(普力克)水剂40-75ml,或75%百菌清可湿性剂粉剂120g,或25%甲霜灵(雷多米尔)可湿性剂粉剂30-60g,或58%甲霜灵锰锌(瑞毒霉锰锌)150-175g,或64%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剂粉剂120-150g,对水60-70kg喷雾,喷药要注意上下部都要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