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菜菌核病

    症状  主要危害茎基部、花球、叶柄、叶片。幼苗受害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很快坏腐或碎倒。成株受害后,多在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上出现水溃状淡褐色的病斑,引起花球或茎基部软腐,患病处在高湿条件下会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的菌核,但无臭味。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ary。菌核初为白色,后表面变黑,大小(1.314)mm×(1.25.5)mm。子囊盘褐色,杯状或盘状,成熟后为暗红色。子囊无色,棍棒形。子囊孢子椭圆形,单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菌核在干燥的土中能存活多年多,在潮湿的土壤中只能存活1年,在水中经1个月即腐烂死亡。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借气流和浇水传播。在棚室中主要通过病组织上的菌丝与健株接触传播,使病害蔓延。病原发育最适宜温度为度20℃。在相对湿度85%以上时有利于发病。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的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10%食盐水或10%20%硫铵液漂种,除去浮在水面的菌核和杂质,反复23次后再行播种。(2)播种前把床温调到55℃处理2小时,可以有效杀死土壤中菌核。前茬收获后进行1次深耕,将菌核深埋土中,使其不能抽生子囊或子囊盘不能出土,减少子囊孢子的传播。高畦种植,合理密植,有利于通风透光,同时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生长势,合理使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性。(3)发病初期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重病田可适当增加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