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塌菜病毒病
症状 本病主要侵染乌塌菜和普通白菜中的小白菜和菜薹。先在新长出的嫩叶上产生明脉,后出现斑驳,病叶多畸形,植株矮缩,结荚少,种子不实粒多,发芽率低。本病在广州一带发生普遍,发病率有时达100%。
病原物为病毒,目前已知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毒源有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萝卜花叶病毒(RMV)。其中主要是前3种,但各地略有不同。湖南报道还有苜蓿花叶病毒(AMV),发生很少。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简称TuMV),粒体线状,失毒温度55~60℃经10分钟,稀释限点1000倍,体外保毒期48~72小时,通过蚜虫或汁液接触传毒,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主要靠蚜虫传毒。除十字花科外,还可侵染菠菜、茼蒿、芥菜等。目前已知其分化有若干个株系。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 病毒颗粒球状,直径28~30nm。病毒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倍,钝化温度60~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不耐干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在黄瓜上也现系统花叶。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39科117种植物。
广州地区乌塌菜病毒病毒源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两个株系,即油菜系和芜菁系侵染引起。油菜株系致死温度60℃,稀释限点1000倍,体外存活期144小时;芜菁株系致死温度60℃,稀释限点1500倍,体外存活期72小时。自然寄主有小白菜、萝卜、芜菁、芥菜、菜薹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由于终年长有上述十字花科植物,则无明显越冬现象,感病的十字花科蔬菜、野油菜等十字花科杂草都是重要初侵染源。十字花科蔬菜种株采收后,桃蚜,菜缢管蚜、甘蓝蚜等迁飞到夏季生长的小白菜、油菜、菜薹、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又把毒源传到秋播白菜上,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此外病毒汁液接触也能传毒。新近研究指出TuMV和CMV除蚜虫传毒外,还发现有自然非蚜传株系存在,给防治带来困难。但对研究植物病毒又开拓了新领域。至于TuMV两株系主要在西洋菜、鹅肠菜、天蓬草、碎米芥、野油菜、荠菜等寄主上越夏,借桃蚜、萝卜蚜传毒,蚜虫数量大时,传毒率明显提高,至于黄条跳甲、斜纹夜蛾,或菟丝子及直接与病土接触均不传毒,小白菜根部受伤后,再用病汁液浸根,只能少量传毒。冬季不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毒在窖藏的大白菜、甘蓝:萝卜或越冬菠菜上越冬,冬季如栽植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则在寄主体内越冬,翌年春天由蚜虫把毒源从越冬寄主上传到春季甘蓝、水萝卜、油菜、青菜或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野油菜上。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2)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3)育苗地应远离菜田,定植时注意剔除病苗、弱苗。(4)收后及时翻晒土,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促进白菜生长,提早收获,可大大减轻为害。(5)及时防治传毒蚜虫,方法参照本书蚜虫部分。(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