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粘菌性病害

    症状  为害平菇的粘菌菌落为白色,营养体生长阶段多呈羽毛状向外扩展,一般与平菇菌丝不易区分。在平菇生长的中后期粘菌发展迅速,遇有菇床湿度大,粘菌从培养料底层向表层扩展蔓延,开始在菇畦表面出现鲜艳的桔黄色粘胶质状的长丝,随后迅速产生粉粒状粘胶质团,即进入繁殖阶段的粘菌孢子。粘胶质团迅速从平菇的菇柄向菇盖蔓延,逐渐把子实体全部包裹起来致子实体腐烂倒伏。平菇粘菌性病害,为害菇床、毁坏培养料,造成床面不能出菇后被其侵染,培养料和子实体腐烂变质,特别室外露地阳畦栽培平菇时发病较普遍,且为害严重。

    病原物为粘菌绒孢粘菌Physaraceae sp.,是一种低等菌类。其营养体是没有细胞结构变形体,在显微镜下看不到隔膜,形状不规则,当进行繁殖形成子实体时,具有细胞壁且形状固定,产生很多孢子。柄端生长许多葡萄状的孢囊,孢囊圆球形。粘菌孢子圆形,孢子成堆时呈暗褐色、黑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粘菌平时主要生活在树林中阴湿的地面或树干上,特别喜欢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环境条件阴湿的场所,营腐生生活,蘑菇粘菌病菌来自土壤或培养料,该菌孢子可借气流、雨水传播蔓延。适于粘菌生长的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95100%pH5.56.5,及丰富的有机质。生产上阴湿条件适其繁殖。

    防治方法  (1)用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即硫酸铜1公斤,生石灰0.5公斤,水100升)拌培养料。用量:每50升清水加入10升波尔多液的稀释液;也可用45%特克多悬浮剂30004000倍液拌料。(2)菇床上发现粘菌时,可用上述杀菌剂在病灶处喷洒,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粘菌即消退,平菇菌丝生长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