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菌核病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浮在水面的“出水叶”。叶片病斑椭圆形至不定形,黄褐色至褐色,大小不等(小的如绿豆粒大,大的如花生米粒大,病斑相互连合成更大的斑块),斑面出现轮纹或云纹,后期病部表面出现蛛丝状菌丝和由菌丝纠结而成的小菌核。蛛丝状菌丝和小菌核皆为本病病征。幼嫩菌核为白色绒球状;老熟菌核为茶色菜籽粒状,圆形,表面光滑。病斑易破裂,并部分脱落成穿孔斑,致叶片变褐腐烂。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真菌喜水小核菌Sclerotium hydrophilun Sacc 。菌核球形或梨形,直径0.5mm左右,初为白色,渐变为淡黄褐色,最后呈黑色,表面粗糙,外层深褐色,内层无色或淡黄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随病残体越冬。菌核随水流和灌溉水传播,病原物为接触菱角叶片,从伤口侵入致病。以后通过病株与健株接触和菌丝的匍匐攀援传播扩大危害。高温高湿尤其是时晴时雨闷热天气的反复出现,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菱角萤叶甲幼虫危害造成叶片伤口多,更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会加重发病。连作地、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田间病残体多、且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能差的田块发病严重。长期灌深水或高温多雨、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暴风雨频繁易诱发本病。菱角萤叶甲幼虫危害严重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重病田实行23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最好。(2)对排水较好的池塘,菱角采收完后,及时排干水,清除塘内塘边杂草,让其自然晒垡、冻垡,促进底土风化,以减少菌源。翌年种植前1个月,放干塘水,晒10天左右,撒施生石灰1500kg/hm,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对塘内表土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放水播种。(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适时适量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莲藕病残体。(4)管理好肥水,创造一个适于菱角植株生长,不利病害蔓延的田间生态环境,在用肥上,采取前促(分蘖)、中控(无效分蘖)、后补(催菱肥)的施肥策略,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适当增施磷肥,促植株早生快发,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在水浆管理上,宜根据菱角不同生长期对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前浅(萌芽期及分蘖期)、中晒(控无效分蘖)、后浅或湿润(促孕茭)的策略,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台风暴雨季节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应适当放浅田水,施后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适度灌田水,孕茭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叶片转色正常。(6)及时清除重病株、病残体、病叶、枯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7)注意防治好菱角萤叶甲,减少虫咬的伤口,以减少病菌侵染途径。(8)开花期或发病初期喷施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纹霉星乳油1000倍液、或10%抗菌剂401乳油1000倍液、或80%抗菌剂402乳油80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2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500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