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白绢病

    症状  菱角白绢病常与纹枯病混发,造成严重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浮在水面的菱角,叶片染病初生浅黄色至灰色水渍状斑点,后不断扩展成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严重的可扩展大半个叶片,乃至全叶。叶背生出白色密集菌丝和茶褐色小菌核,2060粒至百余粒,湿度大气温高条件下叶正面也可长出菌丝和菌核,造成部分或全叶腐烂;叶柄染病多腐烂脱落;果实染病幼果多腐烂,成长果无法食用。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urzi) Tu.and Kimbrough。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每节具两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联结常312条平行排列成束。菌丝细胞壁成纤维状,菌丝尖端前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大多被包围在各式不同的液泡中或溶素体中,此外可见核、核仁、肉质纲、边体等。菌丝内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状隔膜,隔膜共5层。在没有特定影响因子时逐渐形成菌核。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适温243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菱塘四周杂草或土中或附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随病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气温高于20℃,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与菱角出水叶接触即形成初侵染,菌丝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成为中心病株,发病中心形成后不断向四周蔓延,病部又长出菌丝或菌核,与健株接触或通过杂草及病菌漂浮、菱角萤叶甲等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或高温大暴雨、或连续的连阴雨后突然放晴易发病,气温2432℃病势扩展迅速,气温高于24℃,经24小时即显症,气温高于34℃病情扩展受到抑制。田间56月开始发病,78月高温季节发病重。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植株过于茂密或杂草丛生及连作菱塘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采菱后及时清除病残株、铲除塘内杂草,集中深埋或沤肥。(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过施、偏施氮肥。(3)菱盘处在幼小阶段,在菱塘四周留11.5米宽空白隔离保护带,防止在塘四周越冬病原菌侵入。(4)加强管理,严禁串灌、漫灌,及时防治菱角萤叶甲。(5)发病初期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12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福多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