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叶枯病

    又称  金针菜叶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薹。叶片染病多始于叶尖或叶缘,病斑褐色,边缘明显,后期病斑内部呈深褐色,有时多个病斑连成褐色条斑,或从叶尖向下扩展,致局部叶片枯死。花薹染病,多在距地表35厘米处呈水渍状病变,后变褐色至深褐色长圆形或椭圆形斑,呈赤褐色枯死,湿度大时斑面生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泡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 (Wallr.) Simmons。菌丝铺展,灰色至褐色,橄榄色或黑色;分生孢子梗暗色,散生或簇生,产孢细胞全壁式芽生产孢,环痕式延伸;分生孢子单生,长圆形,两端钝圆,倒棒状或近球形,浅褐至褐色,具砖格状分隔。侵染金针菜、百合及禾本科杂草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叶枯病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并侵入寄主,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宿豫为间歇性流行病害,在1999年和2002年在该区大流行。露地金针菜常年310日左右开始抽叶,每年410日前后开始零星发病,菜龄在3年以上的田块发病要早2~3, 4月下旬始盛,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早发年份在3月下旬查见病斑,保护地金针菜在3月中、下旬见病。在雨水多、湿度大、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发病重;在雨水少、天气干旱年份发病轻,排水性能好的地块发病轻。在江苏泗阳、泗洪、沭阳均有发生。气温15~20℃情况下,多雨高湿易导致金针菜叶枯病暴发流行,3~5月份湿度及降雨量与当年发生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5月份降水量多,金针菜叶枯病发病重。金针菜病残叶、老叶等病残体带菌率高,残留菌量大,给初次侵染提供充足的菌源,特别是菜地管理不好的田块,在金针菜采收后,菜地杂草和金针菜的病残老叶不及时清理,致使翌年遇到适宜气候条件叶枯病会大流行。偏施N肥的田块发病较重。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在栽培条件相同情况下,大乌嘴的发病率重于小黄壳。

    防治方法   (1)在金针菜采收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残老叶,带出田外烧毁,消灭菌源,减少初侵染源。合理配方施肥,注意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或地表湿度过大。氮、磷、钾3种肥料的比例按10.51配方施用,同时每亩基施硼肥2~3公斤,温室大棚金针菜要特别注意灌水,将棚内湿度控制在65%以下。可有效提高金针菜的抗病力及座果率,减轻发病。叶螨为害猖獗地块,要及时防治。(2)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20-25g,或异菌脲可湿性粉40-50g,对水40-50kg喷雾,隔7101次,连续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