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锈病

    症状  危害叶片及花茎,开始在叶片及花茎上产生泡状斑点,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初为寄主表皮所覆盖,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有时很多夏孢子堆合并成一片,表皮翻卷,叶面上铺盖一层黄褐色粉状夏孢子。在夏孢子堆周围往往失绿而呈淡黄色。如叶片上孢子堆较多时,整个叶片变黄。在黄花菜生长后期,产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短线状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表皮不破裂。锈病危害严重时,常造成全株叶片枯死,花茎变红褐色,花蕾干瘪或凋谢脱落。

    病原物为担子菌亚门真菌萱草柄锈菌Puccinia hemerocallidis Thum。夏孢子堆多生于叶片背面,橘红色,直径0.20.4mm。夏孢子近球形或椭圆形,带黄色,有瘤,淡黄色。;冬孢子棍棒形,双细胞,分隔处略缢缩,淡褐色,柄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转主寄生,转主寄主是败酱草属攀倒甑(patrinia villosa)。以冬孢子及夏孢子在被害部越冬。病菌常形成中间孢子,能越冬和侵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黄花菜上进行重复侵染。长江流域各省一般在5月中、下旬始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形成田间发病的高峰期。7月下旬以后气温高,黄花菜已到采收盛期,病害逐渐停止蔓延。10月气温下降,几次秋雨后,锈病又开始危害秋苗。气候与发病的关系。 据室内外观测,气温20℃、相对湿度在85%左右时始病。平均气温在2426℃、伴有雨湿时,有利锈病的发生和蔓延。栽植密度与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每亩10002000株为宜,既可减轻病害,又可增加产量。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 据试验,偏施氮肥的发病率高,发病早,产量低; NPK配方施肥(比例为212)的发病率低,发病迟,产量高。花蕾期有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花蕾脱落率减少16%。在傍晚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有保蕾作用。以上措施均能促进黄花菜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