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煤霉病

    又称  茄子绒菌斑病  茄子叶霉病

    症状  初期,叶背面聚生灰白色霉菌,逐渐扩展,形成直径5~10mm的病斑,病斑上面覆盖灰褐色煤层。煤霉病的病斑比黑枯病颜色浅、病斑大,病部与健部界限不明显。病情进一步恶化,整个叶片背面产生灰褐色霉层,稍微有些黄化,落叶。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灰毛茄钉孢菌Passalora nattrassii (Deighton) U.Braun & Crous 异名:Mycovellosiella nattrassii Deighton。在茄子上自然生长的病菌,菌丝淡褐色,分隔明显。分生孢子梗褐色或深褐色,不分枝或偶尔分枝,直或微弯,光滑,孢子梗一侧有节状膨大。分生孢子链生并具支链,长椭圆形或短圆柱形,褐色至深褐色,表面光滑,07个隔膜。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pH6,光照条件对病菌生长影响较小,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910分钟。该菌分生孢子荫发的最适条件为30℃、1%麦芽糖、1%硫酸铵、最适pH5。病原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适宜生长范围在1025℃,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这与温室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迅速传播蔓延和危害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该菌只侵染茄子和冬海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附在病残叶上以菌丝孢子形态生存,孢子还可以附在大棚内框架及塑料薄膜上生存,成为下一茬作物的侵染源,然后,通过病斑上形成的孢子飞散而蔓延。在温度比较高的条件下,湿度大的温室经常发病,能充分通风换气的温室发病少。在灌水量大的温室中,春季温度上升后,煤霉病增多。

    防治方法  拉秧后应该仔细地清除病叶。夏天连续晴天时,通过高温闷棚能有效地杀死温室内潜伏的病原菌。充分通风换气,摘除下部叶片,改善冠层内的通风条件。煤霉病有时也由病苗传入大棚,在发病地附近的育苗期间,需要喷药预防。可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杜邦新星(福星)乳油90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65升,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前3天停止用药。

说明:此病有报道称为茄子叶霉病,据2006李龙生等研究,将叶霉病病源订正为灰毛茄菌绒孢。2014刘志恒等根据该菌生物特性研究,将病源订正为毛茄钉孢菌。据刘志恒等提供的病害图像,症状与煤霉病相似,与吕佩珂等编著的《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鉴》所记述的叶霉病图像差别较大。故暂对此病以煤霉病为名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