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菌核病

    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斑,后变棕褐色,迅速绕茎一周,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但不产生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病苗呈立枯状死亡;成株染病主要发生在距地面522厘米处茎部或茎分杈处,病斑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茎部皮层霉烂,髓部解体成碎屑,病茎表面或髓部形成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干燥时,植株表皮破裂,纤维束外露似麻状,个别出现长413cm灰褐色轮纹斑。花、叶、果柄染病亦呈水渍状软腐致叶片脱落;果实染病,果面先变褐色,呈水渍状腐烂,逐渐向全果扩展,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黑色不规则菌核。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菌核鼠粪状,或圆柱形,或不规则,大小14×37mm,内部白色,外部黑色,萌发时产生子囊盘150个,一般410个;子囊盘初呈杯状,直径28mm14mm,淡黄褐色,盘下具长柄,长短不一。子囊排列在子囊盘表面,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梭形或圆形,单胞,无色。该菌发育适温20℃,最高30℃,最低0℃;孢子萌发适温510℃,最高35℃,最低5℃;菌丝喜潮湿,相对湿度高于85%发育好,湿度低于70%,病菌明显受抑。菌核在干燥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在潮湿土中则只存活1年,50℃经5分钟致死。该菌侵染辣椒、甜椒、茄子、番茄、西葫芦、黄瓜、菜豆、大豆、莴苣、白菜、甘蓝、芥菜、芹菜、茴香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上进行初侵染,菌丝从伤口侵入,或其芽管直接穿过寄主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致病。以后,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通过病健株或病健花果的接触,也可通过田间染病杂草与健株接触传染,南方24月或1012月菌核有两次萌发高峰期,北方多在35月。湖北宜昌一带,3月初辣椒定植在大棚后。棚内土壤里的菌核即萌发,抽出子囊盘,子囊盘成熟后稍遇振动即散出子囊孢子,3月底始见病株,45月进入发病高峰,6月以后随气温升高,病情渐趋缓和,但如遇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病情又回升,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辣椒收获时,菌核落入土中越夏,如遇育适宜寄主,越夏菌核亦可在1012月萌发侵染。越夏或越冬的菌核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北方,菌核则在冬末春初萌发,成为北方冬春保护地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毁灭性病害。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2)及时深翻,覆盖地膜,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铲除,严防蔓延。(3)生态防治:控制塑料大棚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或结露时间增长,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控制浇水量,浇水时间改在上午,以降低棚内湿度;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时,特别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覆膜,或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5)带菌种子也可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把菌核烫死,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或将种子装入干净的酒瓶,再按种子重量0.40.5%的量加入50%多菌灵可温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60%防霉宝超微粉后,塞好瓶口,平放于地面用脚米回滚动100150次,使药粉均匀粘附在种子表面后播种。(6)土壤消毒,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10g,拌细干土1kg,撒在土表,或耙入土中,然后播种;也可选用40%福尔马林每平方米用药2030ml加水2.53kg,均匀喷洒于土面上,充分拌匀后堆置,用潮湿的草帘或薄膜覆盖,闷23天以充分杀灭病菌,然后揭开覆盖物,把土壤摊开,晾1520天待药气散发后,再进行播种或定植。(7)发病后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棚室也可选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00g熏治,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