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

    症状  叶片受害为主,从下部老叶往上发展,以中部叶片最易染病,严重时也危害嫩茎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形成椭圆或不规则形微黄色褪绿斑,后病斑上产生灰白色至黑褐色霉层。病斑对应的叶正面初为浅黄色,边缘不明显,亦可长出黑霉。病斑扩展后叶片由下而上干枯卷曲。嫩茎染病后症状与叶部病斑相似。果实受害,在果蒂或果面形成黑色硬化凹陷的圆形病斑。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褐孢霉(黄枝孢菌)Fulvia fulva (Cooke ) Cif. 异名: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分生孢子梗成束地由寄主气孔中伸出,多隔,暗橄榄色,两端淡色,稍具分枝,有110个隔膜,许多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延伸。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孢子圆柱形或椭圆柱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榄褐色,光滑,具03个隔膜,隔膜处有时稍缢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们侵入,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内,如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叶面有水 湿条件即萌发,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菌丝蔓延于细胞间,并产出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水分和养分,后在病斑上又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限934℃,最适2025℃。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一般需半月左右。相对湿度低于80%,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阴雨天气,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晴天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北京市蔬菜中心育成的双抗2号,抗病佳粉适用于叶毒菌1号、2号两小种地区种植,如发现双抗2号失去抗性,则可改用该中心育出的抗4号小种的品种。此外沈粉3号、佳红抗性较强,也可选用。(2)播前种子用53℃温水浸种30分钟,晾干播种。(3)发病重地区、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4)采用生态防治法,加强棚内温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的温湿条件;适当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按配方施肥,避免氨肥过多,提高植株抗病力。(5)锯末0.25公斤,混合后,用木炭或红煤球点燃,于定植前把棚内密闭,熏24小时。(6)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300克,熏一夜或于傍晚喷撒7%叶霉净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敌托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8101次,连续或交替轮换施用。(7)用五四0六菌种粉,每亩2.5公斤,与碾碎的饼肥1015公斤均匀混合施于定植沟内,或叶面用五四0六3号剂600倍液喷雾,可减轻发病。(8)可在发病初期喷洒2%武夷菌素(B010)水剂100150倍液、或50%硫悬浮剂700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亩喷对好的药液5065升。隔710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