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

    症状  幼苗、茎、叶片和果实均可受害,以叶片和青果受害为重。幼苗染病,先由叶染病,病叶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当向叶脉和茎蔓延后,可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或倒伏,高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霉,整个叶腐烂,可蔓延到叶柄和主茎。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呈不规则云纹状,稍凹陷,边缘明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菌丝丝状,分隔,初无色透明,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组织内。分生孢子梗35根丛生成束,有时多大10根,从气孔或病部表皮伸出,线状不分枝,大小为112456um×34um,多的达910个。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鸭梨型或慈姑型。成熟孢子有23个隔膜,大小为1733um×6.511um,萌发时两端细胞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产生附着胞,球形或椭圆型,深褐色,壁厚,直径812um,紧贴在寄主体上产生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菌丝发育温度为130℃,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温度为725℃,最适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在85%以上。潜育期:1822℃为35天。侵害番茄、马铃薯、茄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越冬,亦可以菌丝体潜伏在马铃薯的薯块上由春播植株上传给番茄。病菌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落到植株上后,在水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再萌发,侵入到植物组织中去。当田间形成中心病株后,产生大量繁殖体,再经风雨向四周扩展,慢慢形成普遍发病。

晚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发展速度还与番茄的栽培条件和植株本身的抗病性关系密切。气温在25℃潜育期最短,仅34天,过高温度反而不利于病害的流行。病菌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较严,75%以上方可发生。植株繁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过大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土壤瘠薄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以及番茄处于生长的中后期,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目前国内较抗晚疫病品种有渝红2号、圆红、中蔬5号、中蔬4号、佳红、强丰、佳粉10号等品种。(2)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3)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4)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5)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6)保护地采用烟雾法,在番茄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2%克露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世高15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浩瀚高科)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45天。在疫病大范围发生时,喷洒农药是防治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喷洒药液要及时、周到,以防为主。常用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早疫病还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防治晚疫病可用7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茎部病斑可用高浓度药液涂抹,可选用56%嘧菌酯百菌清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不管是病叶喷药或病茎涂药,每781次,连续23次,但要注意施药后10天不可摘果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