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莴笋锈病

    症状  莴苣锈病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或野生莴苣上,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产生许多鲜黄色至桔红色的帽状锈孢子器,叶背对应部位产生隆起的小疱,很多帽状锈孢子器聚集在一起形成1.5cm的病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致病叶黄枯而死。

    病原物为担子菌亚门真菌莴苣锈病菌Puccinia opizii Bubak 异名:Puccinia extensicola (Plowr.) var. hieraciata (Schw.) Arthur。主要在苔草(Carex muricata)上寄生或越冬。性孢子世代、夏孢子与单胞锈菌属相同。冬孢子双细胞有时混有单胞或多细胞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北方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南方则以夏孢子在莴苣上辗转为害或在活体上越夏或越冬,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夏孢子萌发后从表皮或气孔侵入,气温1626℃,多雨高湿易发病,气温低、肥料不足及生长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与非菊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2)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加强田间管理,栽植密度适当,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可改用速保利、乐必耕、杜邦新星、新万生、抑多威等新杀菌剂,用法参见扁豆锈病,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