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病毒病

    症状  苗期发病,出苗后半个月显症。第一片真叶现出淡绿或黄白色不规则斑驳,叶缘不整齐,出现缺刻。二、三片真叶染病,初现明脉,逐渐现出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大明显的褐色坏死斑点及花叶。成株染病症状有的与苗期相似,有的细脉变褐,出现褐色坏死斑点,或叶片皱缩,叶缘下卷成筒状,植株矮化。采种株染病,病株抽薹后,新生叶呈花叶状或出现浓淡相间绿色斑驳,叶片皱缩变小,叶脉变褐或产出褐色坏死斑,致病株生长衰弱,留种株花序减少,结实率下降。

    病原  国内已知有3种,即莴苣花叶病毒、蒲公英黄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

    莴苣花叶病毒Lettuce mosaic virus(简称LMV)。粒体线形,稀释限点10100倍,体外保毒期23天,失毒温度5560℃,可由汁液接触或蚜虫传毒,病株或种子带毒,除侵染莴苣外,还侵染山莴苣、蒲公英、豌豆、菠菜等。

    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andelion yellow mosaic virus(简称DYMV)。粒体球状,稀释限点100010000倍,体外保毒期24小时,失毒温度6570℃,主要靠蚜虫和种子传毒,汁液接触侵染率不高。侵害莴苣、山莴苣、蒲公英、豌豆、菠菜、瓜类、白菜类。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粒体球状。病毒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倍,钝化温度60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不耐干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在黄瓜上也现系统花叶。寄主范围广,可寄生于39科的117种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毒源来自田间越冬的带毒莴苣、莴笋或种子。播带毒的种子,苗期发病,在田间通过蚜虫或汁液接触传染,桃蚜传毒率最高,萝卜蚜、棉蚜、大戟长管蚜也可传毒。该病发生和流行与气温有关,旬均温18℃以上,病害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子。紫叶型莴苣种子的带毒率比绿叶型低。(2)适期播种,播前、播后及时铲除田间杂草。(3)发现蚜虫及时防除,减少传毒。(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