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病毒病
症状 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C系统性病害,全株受害。染病株主要表现为上部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或叶色深浅相间的轻花叶或重花叶症状,叶色褪绿或叶色浓淡不均,叶面呈斑驳或皱缩,新生叶片偏小,并使植株矮化。
病原物为病毒菊花B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两种病毒粒子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两种病毒借昆虫或汁液在田间传播,种子和土壤不能传毒。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B,(简称CVB)主要通过桃蚜和马铃薯蚜作非持久性传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简称CMV)附着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主要通过蚜虫及汁液接触传播至寄主植物上,还可通过田间农事操作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传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此病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8℃,最适发病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80%以下。茼蒿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发病潜育期10~15天,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茼蒿病毒病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的5~6月和秋季的10~11月,此时正值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年度间春、秋季温度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现蚜虫及时喷洒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或抗毒剂1号3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3)另外,在发病初期喷洒病毒A500倍液或磷酸二氢钾300倍液,用三十烷醇0.5~1.0mg/kg也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