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疫病

    症状  西葫芦疫病主要危害嫩茎、嫩叶和果实。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情发展较快萎蔫枯死,但不倒伏。茎蔓染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斑,随后病部缢缩,全株萎蔫而死亡。叶片染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点,随后扩展成不规则的大斑;潮湿时全叶腐烂,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时整张叶片变青白色枯死。瓜条染病,初始出现水渍状浅绿褐色小斑,以后软化腐烂,迅速向各方向扩展,在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最终导致病瓜局部或全部腐烂。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异名掘氏疫霉P. drechsleri Tucker.。在PDA上培养,菌丛呈灰白色,稀疏,菌丝无隔透明,直径47微米,后期菌丝产生不规则形的肿胀或结节状突起,一般不产生孢子囊。在Vs汁培养基上,菌丛近白色,稀疏,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下部圆形,乳突不明显,有时也可看到少量孢子囊的乳突较高,可达4微米,大小4369×1936微米,新的孢子囊自前一个孢子囊中伸出,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自孢子囊的乳突逸出,藏卵器近球形,直径1831微米,无色,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光滑,1628微米。此外,称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寄生疫霉P. parasitica Dastur.P.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Dastur) Waterhouse也是该病病原,有时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为害。甜瓜疫霉除侵染甜瓜、苦瓜外,还可侵染甜菜、马铃薯、番茄等。该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37℃,最低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甜瓜上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菌丝分枝,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硬,顶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2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菌丝在叶片细胞间和细胞内扩散,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经几天潜育即显症。甜瓜疫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与瓜类作物连作、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45月为发病盛期,华北地区7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施用充分腐熟粪肥,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2)选用5年未种过葫芦科、茄科的肥地,以沙壤土新荒地为好;(3)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土地整平,开好沟,植株生长前期和发病初期要严格控制灌水,中午高温时不要浇水,严禁串灌(最好灌外水),防止田间有积水;(4)合理施肥,田间发现病株及早拔除,收获完毕后及时清除田园残物。(5)根据预报,病害即将发生时使用化学药剂灌根或喷雾,选用 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加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0.5千克,每隔7101次,连续防治34次。

西葫芦疫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