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黑皮西葫芦蔓枯病

    症状  西葫芦、黑皮西葫芦蔓枯病在田间主要发生在茎蔓上,致蔓枯死。但也能为害幼苗,茎部及果实。近地面的茎,初染病时,仅病斑与健全组织交界处呈水浸状,病情扩展时,组织坏死或流胶,在病部出现许多黑色小粒点,严重时整株死亡。叶片染病,呈水浸状黄化坏死,严重整叶枯死。果实染病,产生黑色凹陷斑,龟裂或致果实腐败。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瓜类黑腐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 Chiu et walk.。瓜类黑腐小球壳菌子实体生在叶表皮下,后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平行排列,具少量拟侧丝,子囊成熟后侧丝消失,子囊壳较薄膜质,具孔口;子囊倒棍棒状,无色;子囊孢子无色,双胞,两细胞常一大一小,分隔明显。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瓜叶单隔孢Ascochyta cucumis Faut.et Roum。分生孢子器生于叶面和茎蔓上,多聚生,初埋生,后大部分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或扁球形,器壁浅褐色,膜质,顶部具乳头状突起,孔口明显;器孢子无色透明,短圆形至圆柱形,两端较圆,正直,初单胞,后生1隔膜,隔膜处无缢缩或偶稍有缢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随病残体或在种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对老的组织或果实多由伤口侵入,在南瓜果实上也可由气孔侵入。

    适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限为2428℃,在此温度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高,高于28℃发芽率明显下降,在824℃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4℃产孢量最高,低于8℃、高于32℃均不产孢。在824℃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产孢量增加,高于24℃,产孢量明显下降。pH6.28.4病菌生长最好,其中pH7.6最佳。

    防治方法  (1)实行23年轮作,选用浙引93-2KURIJIMAN等菜用南瓜品种。(2)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4)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600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天后再防1次,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5)保护地栽培时.可选用5%黑霉粉尘剂每亩喷lkg。或喷洒50%苯菌灵叮湿性粉剂1500倍液,采果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