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疫病

    症状  甜瓜疫病又称死秧,是生产上重要病害,一旦发病则难于控制。主要为害叶、茎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圆形水浸状暗绿色斑,扩展速度快,湿度大时呈水烫状腐烂,干燥条件下产生青白色至黄褐色圆形斑,干燥后易破裂。茎染病初生椭圆形水浸状暗绿斑,凹陷缢缩,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果实染病多始于接触地面处,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圆形斑,后病部凹陷迅速扩展为暗褐色大斑,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短棉毛状霉,干燥条件下产生白霜状霉,病果散发腥臭味。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甜瓜疫霉和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 异名:P. drechsleri Tuckel。病菌在PDA上培养,菌丛呈灰白色,稀疏,菌丝无隔透明,后期菌丝产生不规则形的肿胀或结节状突起,一般不产生孢子囊。在V8汁培养基上,菌丛近白色,稀疏.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下部圆形,乳突不明显,有时也可看到少量孢子囊的乳突较高,新的孢子囊自前一个孢子囊中伸出,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自孢子囊的乳突逸出;藏卵器近球形,无色,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光滑。此外,P. caPsici Leonian  称辣椒疫病和P. parasitica Dastur.称寄生疫霉及P.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Dastur) Waterhouse  也是该病病原,有时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为害。甜瓜疫霉除侵染甜瓜、苦瓜外,还可侵染甜菜、马铃薯、番茄等。该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37.最低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甜瓜上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菌丝分枝,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硬,顶端形成孢子囊.487296小时后平均每1平方cm叶片两面产生孢子囊数量分别为24.295.3254.8.接菌后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2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菌丝在叶片细胞闻和细胞内扩散,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经几天潜育即显症。甜瓜疫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与瓜类作物连作、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白皮梢瓜、黄旦子、河套蜜瓜、新蜜1号、晋蜜瓜1号、新蜜杂7号等抗病品种。实行与瓜类作物3年以上轮作。(2)采用高畦栽培,可减少与病菌接触、提高地温可起到早熟避病作用,如能采用地膜覆盖,效果更好。(3)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或施用甜瓜专用肥。(4)尽量使瓜坐在垅上或高畦的畦面上,浇水时水深不要超过茎基部或坐瓜部位。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生石灰消毒。(5)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洒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18%甲霜胺·镒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50升,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防治23次。甜瓜霜霉病与白粉病混发时,为减少打药次数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霜霉病与炭疽病混发时,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时,可选用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兼防两病。生产上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