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哈密瓜  白兰瓜)蔓枯病

    又称  甜瓜黑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主蔓和侧蔓。初期病症多在蔓节部,现浅黄绿色油渍状斑,病部常分泌赤褐色胶状物,干后变成黑褐色块状物。后期病斑干枯凹陷,表面呈苍白色,易碎烂,其上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白兰瓜瓜蔓显症34天后,病斑即环茎一周,七天后产生分生孢子器,严重的14天后病株即枯死。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靠近地面处,病斑圆形,大小1.52厘米,初亦呈油渍状,浅褐色略下陷,后变苍白色,斑上生有很多小黑点,同时出现不规则圆形龟裂,湿度大时,病班不断扩大发生水腐,菌丝深达果肉,果面现白色茸状菌丝层,数天后产生黑色小粒点。此间如遇雨可见黑色小粒点喷出发丝状或露滴状粉红色孢子角。此病发病率高达3050%哈蜜瓜蔓枯病多发生在6月底至7月中旬,主要为害根颈、瓜蔓、叶、叶柄和果实。初只发生在近地表的根颈上,呈局部不规则形水渍状斑驳,暗青色,后围绕茎基1周,且向上、下蔓延,向上越过主茎分叉,致所有分枝染病;向下可扩展到地下颈与根交界处,全长738厘米,病部溢有褐色汁液,表皮腐烂。后病部同时长出黑色小粒点,属急性型症状。此外有的仅见为害根颈处稍凹陷,表皮灰白色,龟裂,病斑上小黑点稀疏,死蔓少,属慢性型。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泻根亚隔孢壳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西瓜壳二孢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内壁密生简单的分生孢子梗,单孢无色,器孢子具两型:一类是小型孢子,特丰富,椭圆形或卵形,单胞无色。另一类是大型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形,具1隔膜,个别23个隔膜,隔膜缢缩。该菌在PSA上菌落初白色,扩展后呈圆形,除边缘白色外,内丝暗黑色,气生菌丝稠密发达,白色至灰白色。该菌器孢子变异大,异名很多,学名迄今仍未统一。此菌侵染多种葫芦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菌丝体潜伏在病残组织上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植株染病后释放出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七月中旬气温2025℃,潜育期35天,病斑出现45天后,病部即见产生小黑粒点。分生孢子在株间传播距离68米。甜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薄皮脆瓜类属抗病体系,发病率低,耐病力强;厚皮甜瓜较感病,尤其是厚皮网纹系统、哈蜜瓜类明显感病、(如麻醉瓜、罗斯转、哈蜜瓜)发病重;小暑白兰瓜、大暑白兰瓜次之,铁旦子、薄皮脆发病率最低。病菌发育适温2030℃,最高35℃,最低5℃,55℃经10分钟致死。据观察5天平均温度高于14℃,相对湿度高于55%,病害即可发生。气温2025℃病害可流行,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湿度高发病重。5月下旬~6月上中旬降雨次数和降雨量作用该病发生和流行。连作易发病。此外密植田藤蔓重叠郁闭或大水漫灌的症状多属急性型,且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龙甜1号等抗蔓枯病的品种,此外还可选用伊丽沙白、新蜜杂、巴的等早熟品种。 (2)采用高畦或起垅种植,严禁大水漫灌,防止该病在田间继续传播蔓延。(3)合理密植,采用搭架法栽培对改变瓜田生态条件,减少发病作用明显。此外要及时整枝、打权,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3040分钟,或用种子重0.2%0.3%40%拌种双粉剂拌种,对杀灭种子上病菌,防止苗期侵染具有重要作用。(6)发病初期在根颈部或全株喷洒2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拌种双粉剂悬浮液500倍液,或24.9%待克利乳油3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810天再喷1次,共喷23次。棚室栽培时可喷撒5%防黑霉粉尘剂,每亩用药1kg。此外于白兰瓜三叶期(间苗后或沟栽法沟膜揭掉第二天)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效果也很好,如能结合叶面喷洒效果更好。采收前4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