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灰霉病

 症状  叶上产生大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褐色,有轮纹,表面有灰色粉状霉。茎上很少发病,茎节偶尔发病时,病部灰白色,上有霉层着生,严重病斑可环绕1圈,上部萎蔫。雌花受害后,花瓣呈水浸状腐烂,继而向幼瓜发展,引起腐烂,不久干缩脱落。病菌寄主范围广,除危害瓜类外,还危害茄子、番茄、菜豆、葱和韭菜等蔬菜作物。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病菌的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近无色。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Fuckel。此菌发育适温1823℃,最高3032℃,最低4℃,适宜湿度为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和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较耐干旱,能在病残体上存活45个月。由于该病菌寄主多,其他寄主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也成为菌源。第2年气候适宜,该病菌在田间靠气流、风雨、灌溉及农事操作等传播。病果、病叶和病花等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在田间可重复侵染。病菌在适温条件下,浇水多、结露时间长及光照不足时发病重。灰霉病是真菌性病害。灰霉病喜欢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发病适温为20℃左右,空气湿度在90%以上易发病。当气温高于30℃或低于4℃,空气湿度在90%以下时不易发病。北方等地春季阴雨天多,气温偏低时易发病。南方3月中旬以后,当气温在10-15℃和多雨时病害发展迅速。病菌最易从植株的伤口、萎蔫的花瓣、衰弱和枯死的组织侵入。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可随气流、水溅和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栽培措施和保护地内环境控制:设施内注意通风排湿,使空气湿度在85%以下,温度白天控制在26-30℃,以减少病害的发生。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灌暗水,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不漫灌浇水,防止田间湿度过大。设施内有时可提高温度达33℃,可抑制病菌产生。日常管理中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和黄叶,并清理干净,随时深埋或烧掉。换茬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2)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D0倍液、对苯胼咪唑类产生抗药性的地区,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万霉灵1),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万霉灵2),或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得益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杀菌剂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发病后用药,应适当加大用药量,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棚室发病初期采也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g,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g,熏34小时;粉尘法于傍晚喷撒5%灭霉灵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万霉灵5#),每亩次1kg,隔911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