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发病,子叶上起初出现褪绿斑,逐渐呈黄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初现浅绿色水浸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转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由叶缘向上卷缩,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抗病品种病斑少而小,叶背霉层也稀疏。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et Curt.) Rostov.。病菌的孢子囊梗无色,单生或24根束生,从气孔伸出,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单胞,淡褐色。孢子囊可萌发长出芽管,或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变为圆形休止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黄色,表面有瘤状突起。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湿度低于70%,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侵染,低于60%,病菌孢子不能产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而传播来。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黄瓜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又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霜霉病的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发生起始温度为16℃左右,而流行适温为 2024℃,且要求相对湿度在 85%以上。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有人将其称为“跑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落叶。(2)培育无病壮苗,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3)选用对霜霉病抗病良种;(4)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采用高畦栽培:浇小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天注意防漏,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滴灌技术可较好地控制病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并带至棚、室外妥善处理;有条件优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5)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保护地栽培注意增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6)要注意及时喷药保护和防治。预防时,在病害发生前,霜贝尔按500倍液稀释喷雾,57天一次,连喷23次,治疗时,霜贝尔50ml外加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32次,连喷23次。也可采用喷洒保护性药剂或采用烟熏剂、粉尘等进行预防、烟雾剂以45﹪的百菌清烟雾剂效果较好。一般每公顷亩用量33.75kg,分放在棚内45处,点燃后闷棚,熏一夜,次晨通风,57天熏一次。(7)一旦发现病株,应用立即药剂进行防治。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6%嘧菌酯百菌清6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1.5亿活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67克加水50升,每57天喷1次。药剂可选用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高科氟菌霜霉威12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