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菌核病

    症状  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菌丝,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茎部或主侧枝分杈处,产生褪色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茎髓部遭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叶柄、叶、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一般长在腐败了的茎基部,或烂叶、叶柄、瓜条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故植株不表现萎蔫,病部以上叶、蔓萎凋枯死。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菌核大小不等1.16.5×1.13.5mm,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中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30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一般315mm,有的可达67厘米,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逐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热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90厘米,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葫芦科外,还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种蔬菜。035℃菌丝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50℃经5分钟致死。此菌能侵染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西葫芦、菜豆、大豆、莴苣、白菜、甘蓝、芥菜、芹菜、茴香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北方35月发生多。本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此外,定植期对发病有一定影响。

    防治方法  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1)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2)棚室上午以闷栅提温为主,下午及时通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度或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3)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用50度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4)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亩用药1公斤对细土20公斤拌匀。 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g,熏1夜,隔8101次,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kg。或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kg,隔891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