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绢病

    症状  主要为害近地面的茎基部或果实。茎部染病,初为暗褐色,其上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多呈辐射状,边缘明显。后期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萝卜籽样小菌核。湿度大时,菌丝扩 展到根部四周,或果实靠近的地表,并产生菌核,植株基部腐烂后,致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性态为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Athelia rolfsii (Curiz.) Tu.L.Kimbrough.。病菌形成小菌核或产生担子及担孢子。菌丝无色或色浅,具隔膜,菌丝体在寄主上呈白色,辐射状,边缘明显,有光泽;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萝卜籽样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后由淡黄色变为栗褐或茶褐色,表面光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82.3毫米,似油菜籽。担子单胞,无色,棍棒状,其上着生4个无色的小梗,顶端着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倒卵形。病菌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最适pH5.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寄主茎基部或根部侵入,潜育期310天,出现中心病株后,地表菌丝向四周蔓延。发病适温30℃,相对湿度95%以上,特别是高温及时晴时雨利于菌核萌发,高温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2000年春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其中3月上旬至4月中旬平均气温12.413.4℃,较常年偏高2.13.1℃,温室内常出现2830℃的高温,定植后连续2次大水,温度及湿度条件有利于白绢病发生。通过调查看出,凡整地不细,突击定植,管理粗放,浇水过多,不适时放风,未施腐熟有机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不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消毒处理病穴等的温室发病重。连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亩施用消石灰100150公斤调节土壤酸碱度,调到中性为宜,或大量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2)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3)发病初期施用40%五氯硝基苯,或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份,对细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茎处,防效明显,必要时也可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1次,防治1次或2次。 (4)利用木霉菌防治白绢病。用培养好的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称哈茨木霉)0.40.45公斤加5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每亩1公斤,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