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

    又称  “白毛病”

    症状  以叶片受害最重,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发病初期, 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粉。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惟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瓜单囊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 Poll。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和叶柄上,存留,开始为白圆斑,后展生,长满全叶;分生孢子成串,腰鼓形、广椭圆形;子囊果散生,球形,褐色至暗褐色,壁细胞不规则长方形或多角形;附属丝48根,丝状,曲膝状弯曲,长度为子囊果直径的0.53倍,基部稍粗,平滑,有3 5个隔膜,无色或下部淡褐色;子囊1个,广椭圆形、近球形,无柄或有短柄,壁厚,顶部壁不变薄;子囊孢子48个,椭圆形。为专性寄生病,可常年寄生于寄主植物上,成为初侵染源。该病菌的发病适温在2025℃,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25%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病害也可发生及流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246号,津杂12号等。(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3)药剂防治。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制剂,如50%硫悬浮剂500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75%百菌清600倍,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2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好力克43%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晴菌唑乳油50006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 62%仙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使用保护剂要早,若病害已盛发,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连续34次,间隔期一般为710天。对瓜类比较敏感的药剂主要有粉锈宁、福星,粉锈宁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很好,但不能在黄瓜上使用。因为粉锈宁会严重抑制黄瓜的生长,使用后1个月之内黄瓜生长特别缓慢,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使用时要慎重。(4)环境熏蒸,白粉菌孢子飘散并沾附在病株周围的空间,在秋冬大棚及温室中很易发病,白粉菌对""特别敏感,所以,可按每1000平方尺(近一分半地)用硫磺粉0.35公斤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密闭熏闷一昼夜,可杀死白粉菌,隔3天再熏闷一次,然后播种或定植。有黄瓜生长期间,硫磺粉可减量一半,时间减为一夜即可,隔5-7天再熏闪一次。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