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葫芦炭疽病

    症状  子叶边缘或子叶上即出现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扩展后稍凹陷,湿度大时其上长出粉红色粘质物。成株期也可发病,为害叶、茎和果实,叶片发病时先出现淡黄色病斑,圆形,直径510mm,边缘不清晰,后期中央破裂;茎蔓和叶柄发病时病斑梭形,淡褐色。果实发病时先出现水浸状小点,淡绿色,后发展为近圆形的深 褐色病斑,中央凹陷有时表面溢出橙色胶状粘质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单个可见。秋末病斑上长出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颈部染病,果实多不能成熟,挂在植株上或脱落。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Berk.et Mont.) Arx 异名:C. lagenarium (Pass.) Ell.et Halst.。分生孢子盘聚生,初为埋生,红褐色,后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暗褐色,顶端色淡、略尖,基部膨大,具12个横隔。分生孢子梗无色,圆筒状,单胞;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分生孢子萌发产生12根芽管,顶端生附着胞,附着胞暗色,近圆形,椭圆形至不整齐形,壁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播种后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造成子叶发病,定植带病幼苗,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形成发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育苗期湿度高是诱发本病重要条件,相对湿度8798%.气温24℃,经3天潜育即见发病,相对湿度低于54%不能发病。生产上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葫芦吐水和叶面结露,叶面结有水珠,能够满足发病的湿度条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芦品种。(2)育苗地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土壤消毒。(3)种子处理。首先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葫芦上采种,对生产用种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4)加强通风及温湿度管理,使其远离发病条件。(5)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棚室可喷撒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克炭灵粉尘剂,每亩1kg.710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