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疫病

    症状  主要侵害茎、叶、果各部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茎、叶、叶柄及生长点呈水渍状或萎蔫,后干枯死亡。成株染病多从茎嫩头或节部发生,初为水浸状,病部失水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迅速萎蔫,维管束不变色。叶片受害,先出现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灰绿色大斑,严重的叶片枯死。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斑点,后病斑凹陷,有时开裂,溢出胶状物,病部扩大后引致瓜腐烂,表面常疏生白霉。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的真菌德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异名:Pmelonis Katsura。菌丝丝状,无色,多分枝。幼菌丝无隔,老熟菌丝长出瘤状节结或不规则球状体,内部充满原生质。在瓜条上菌丝球状体大部分成串,常在发病初期孢子囊未出现前产生,从此长出孢囊梗或菌丝。孢囊梗直接从菌丝或球状体上长出,平滑,中间偶现单轴分枝,个别形成隔膜。孢子囊顶生,卵球形或长椭圆形。囊顶增厚部分一般不明显。游动孢子近球形。藏卵器穿雄生,淡黄色,球形。雄器无色,球形或扁球形。卵孢子淡黄或黄褐色。厚垣孢子少见。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37℃,最低9℃。有报道称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也可引致该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产生孢子囊,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冬瓜疫病的发生,在一定温度条件F,与冬瓜生长期间雨情关系密切,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雨季来的早,降雨量正常则发病轻,据报道上海地区5月中旬均温19.2℃,降雨量13.9毫米,田间零星发病;6月下旬均温23.8℃,连降几天暴雨,病害普遍发生;7月上旬,均温22.1℃,连降2天暴雨,病害迅速蔓延,同样雨量条件下该病的发生还与排灌和施肥等管理技术有关。不合理灌溉,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施用未腐熟带有病残体的厩肥及偏施氮肥,尤其偏施速效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青皮有白粉的冬瓜品种较抗病,如广东南海青皮冬瓜、黑皮冬瓜,杂一代12号、16号等。(2)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3)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适期播种育苗,原则上当地雨季前已座瓜,做为确定播种期的依据,保证座果率。根据不同季节、品种,确定栽植密度,亩栽6001000株为宜。控制主蔓2335节座瓜,5055节摘心注意摘除侧蔓,根据冬瓜对养分需要亩产5000公斤吸收氮57.公斤,磷24.5公斤,钾5.510公斤,应以有机肥为基肥,避免氮肥过多。(4)高畦深沟栽培,铺地膜,雨后及时排水。(5)结瓜后垫草或搭架把瓜吊起来或垫高,避免接触地面,雨季适当提前采收。(6)苗床药土消毒,每平方米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g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g对细土45kg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7)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和灌根同时进行,效果更好。每株灌上述药液0.30.5kg,视病情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