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芋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粉斑,以后相互连接成片,颜色由白转灰,病部叶肉组织随病情发展黄化坏死,最后在病部形成黑色小粒点,即病原的子囊壳。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真菌单囊白粉菌Sphaerothecn fuliginea (Schl.) Poll.属。病原闭囊壳壳壁细胞特大。附属丝510根,菌丝状,褐色,有隔膜。子囊短椭圆至拟球形。子囊孢子8个,无色透明,椭圆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由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不断形成再侵染。天气干旱,病情严重。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与非菊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3)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4)雨季到来前疏通排水沟,在行间沟内加铺塑料薄膜,有利排水。 (5)发病初期的傍晚,每亩交替喷洒20%乳油三唑酮,或12.5%可湿性粉剂烯唑醇,或12%腈菌唑乳油2025ml,或50%翠贝DF 1012.5g,或40%氟硅唑乳油4.55.5ml,对水4050kg,药里和水里应根据植株大小而增减,隔1520天喷1次,连防23次。

菊芋白粉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