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斑病

    症状  豇豆灰斑病发生在生长后期,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茎、荚。初多在叶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褪绿斑,后变成黄色至黄褐色,有些斑块扩展后可形成褐色至紫褐色轮纹斑,有的可融合成大斑,直径119mm,有的与豇豆红斑病混合为害,致叶片早落,别于豇豆轮纹病。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et Curt.) Wei。分生孢子梗从匍匐菌丝上生出,基部稍细梗端有时膨大;孢梗多单生,浅榄褐色,直立,具隔221个,基部色较深,有时分枝;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无色或浅褐色,顶生,具216个隔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菌丝或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半年。此外,病菌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度过不良环境。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新生的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生长季节,再侵染多次发生,使病害逐渐蔓延。病菌侵入后经几天潜育即发病,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易发病,2527℃及饱和湿度条件下发病重。温差大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2)与非豆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3)利用抗病品种。(4)搞好温湿度管理,注意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5)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