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耙点病

  又称  大豆疤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叶柄、茎、荚及种子。叶染病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浅红褐色,大小1015mm,病斑四周多具浅黄绿色晕圈,大斑常有轮纹,造成叶片早落;叶柄、茎染病生长条形暗褐色斑;荚染病病斑圆形,稍凹陷,中间暗紫色,四周褐色.严重的豆荚上密生黑色霉。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et Curt.) Wei。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效根束生,直立或分枝,褐色,具120个隔膜,基部细胞膨大;分生孢子圆筒形至棍棒形,淡褐色,正直或微弯,脐部明显,平截形,大小变异很大,有315个隔膜,孢壁较厚,单生或26个串生。在老的培养物里形成近球形、无色的厚垣孢子。该菌在大豆和豇豆上致病性不同,可能有两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菌源,也可在休闲地的土壤里存活二年以上。多雨和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利其发病。除为害大豆外尚可侵染蓖麻、棉花、豇豆、黄瓜、菜豆、小豆、辣椒、芝麻、番茄,西瓜等多种作物。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并进行种子消毒。(2)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切忌与寄主植物轮作。(3)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进行秋翻土地减少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