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疫病   

    又称  大豆南方疫病  大豆南方茎腐病  大豆白霉病

    症状  各生育期都能发病。地表和土壤表面以下的植株鄯能被侵染,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斑很快下陷,不断扩大宜到环剥下胚轴和茎杆。植株突然黄化或萎蔫是第一症状。发病植株叶片变褐、变千,经常悬挂在死茎上。叶部病斑圆形,棕色至褐色。最明显的特点是茎基部、落叶和围绕发病植株的土壤表面产生白色的菌丝丛。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齐整小核菌。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真菌Athelia rolfsii (Curiz) Tu.& Kimbrough.罗氏阿太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每节具两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联结常312条平行排列成束。菌丝细胞壁成纤维状,菌丝尖端前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大多被包围在各式不同的液泡中或溶素体中,此外可见核、核仁、肉质纲、边体等。菌丝内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状隔膜,隔膜共5层。病菌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最适pH5.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寄主茎基部或根部侵入,潜育期310天,出现中心病株后,地表菌丝向四周蔓延。发病适温30℃,特别是高温及时晴时雨利于菌核萌发。连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发病重。在夏季灌水条件下,菌核经34个月就死亡。该病在高温多湿的67月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与非寄主作物轮作。(2)把作物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内。(3)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份,对细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茎处,防效明显.必要时也可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1次,防治1次或2.(7)利用木霉菌防治白绢病.用培养好的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称哈茨木霉)0.40.45kg50kg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每亩1kg能有效地控制该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