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

    又称  大豆根线虫病  萎黄线虫病  “火龙秧子”

    症状  受害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均可表现症状。地上部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所以又称黄萎病。一般于开花前后地上植株症状最明显;拔起植株可见根系不发达,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须根上着生许多白色至黄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因线虫在同一块地土壤中的分布不均而造成田间大豆植株被害程度不一,出现高矮不一、黄绿相间的现象。

    病原物为线形动物门的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病株根部所见的胞囊为成熟的雌虫,交配后,内部产生大量的卵粒,卵为蛋茧状,向一侧微弯;幼虫分4龄,1龄幼虫卷曲在卵内,2龄幼虫破卵而出,呈蠕虫形,自寄主幼根侵入,寄生在皮层内,在幼根内经第二次脱皮为3龄虫,经第三次脱皮为4龄虫,3龄可辨雌雄,4龄虫接近成虫形态。雄成虫蠕虫形,食道球小,生殖原基不分叉,成熟后进入土中生活,雌成虫梨形,有短颈,食道球大,生殖原基发达呈两分叉,成熟后腹部外露于根表皮,仅口器吸咐在寄主组织内。侵害大豆、小豆、赤小豆、绿豆和秣食豆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大豆胞囊线虫每年发生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异。在江苏淮北地区年发生6~7代,且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发生代次多、线虫的再侵染数量也多,在同一地区有利于侵染源的积累,连作田将加重危害。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粪肥中以及混杂于种子中的土粒内越冬。越冬胞囊是翌年的初侵染源,当春季温、湿度适宜,胞囊内卵孵化后以二龄幼虫侵入寄主根,以后在根内活动、发育、繁殖,并不断地通过幼虫再侵染,胞囊可随种子的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大田间则通过农机具、耕作时移动土壤、人畜沾附及灌溉水、雨水传带等近距离扩散。胞囊的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8年。影响大豆胞囊线虫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土质、耕作制度、土壤温湿度及品种等。盐碱土、通透性好的砂土、砂质壤土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因而有利于发病,而粘重土壤或酸性土壤不利于发病。大豆连作田有利于胞囊虫源的积累,发病会逐年加重,而与非豆科作物轮作,会使线虫数量逐年下降,从而减轻发病。线虫卵孵化的温度范围16~36℃,以24℃最适宜,幼虫活动的温度范围为16~36℃,以18~25℃最好,通常土壤湿度以60~80%最适,土壤过湿或渍水则会使线虫幼虫窒息死亡,我省淮北地区温、湿度条件一般都有利线虫发生,遇雨涝年份则抑制线虫病的发生。在江苏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以淮北灌云、沛县、铜山等砂碱地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此病危害性大,可通过种子人为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对无病区应将其列为本地区的补充检疫对象名单,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种子。(2)推行轮作换茬,与棉花、小麦、玉米等非寄主植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这是防治此病的关键措施。(3)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如国内选育抗线一号,国外如美国的pi90763、日本的丰铃等,利用抗性品种是今后的一个重要方向。(4)播种期亩用5%克百威颗粒剂5kg,或15%涕灭威颗粒剂1.5kg,或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8.0kg,与肥料混拌后,沿播种沟施于10厘米以下土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