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花叶病毒病
症状 扁豆花叶病毒病主要发生在花前或花后,表现为系统花叶及斑驳,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的斑驳,叶片变小或明脉,有的心叶不舒展或节间缩短;扭曲畸形,有的表现为系统环斑。病株矮小。
病原物为病毒。主要有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大豆花叶病毒在扁豆叶组织超薄切片中可见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三种免疫学测试可与大豆花叶病呈阳性反应,体外失毒温度60~65℃,稀释限点100~1000倍,保毒期2~4天,摩擦接种可系统侵染大豆、蚕豆,在苋色藜上产生褪绿斑,在菜豆上产生枯斑,黄瓜花叶病毒病毒颗粒球状。病毒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倍,钝化温度60~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不耐干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在黄瓜上也现系统花叶。此外,有报道称扁豆黄花叶病毒Dolichos Lablab yellow mosaic virus,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大豆花叶病毒可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播,黄瓜花叶病毒主要靠农事操作接触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量大、气候干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白花面豆(峨眉豆)、红花面豆(红边峨眉豆)等抗病性强的品种。(2)建立无病留种田,及时拔除病株,选用确实无病、无褐斑豆粒做种.上述3种病毒具不同程度的种传力,其中SMV可达30%。(3)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4)及早防治蚜虫,防止病毒蔓延。(5)必要时可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