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细菌性心腐病

     症状  大蒜孕苔前期,心叶开始表现褪绿发黄,并逐步腐烂,后向茎杆外部扩展,并在外部叶鞘处产生半透明灰白色斑,随着病情加重,植株从病部弯曲倒折,导致蒜苔不能正常抽出,并腐烂死亡,剥开外围叶片后,茎内呈腐烂状,并散发出恶臭气味。此病2001年江苏首次发现。

    病原物为二种细菌,分别是欧氏杆细菌属菊疫病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和假单胞杆菌属萦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bense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通过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主要通过伤口侵入,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以雨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早熟品种2月下旬始见病株,晚熟品种3月下旬开始发病,大蒜孕苔期进入发病高峰,4月下旬末病情趋于稳定。该病在田间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大蒜孕苔阶段是敏感的生育阶段,年度间发病高峰的早迟与感病生育期的早迟相对应。冬季冻害严重,春季雨水偏多,此病易发生。34月份雨日多、雨量大病害发生会加重,病害流行适宜温度10~15℃,温度超过20℃对病害发生不利。凡播种期过早、种植密度高、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分布于江苏沿海蒜区,国内其它产区未见报道。

    防治方法  (1)合理种植密度,留种蒜亩栽插密度2.5万株左右为宜;冬前培育壮苗,增施有机肥,追足冬腊肥,控制春后氮肥的过量撒施;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2)发病初期亩用86.2%氧化亚铜(铜大师)可湿粉2025g,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70g,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810g,对水5060kg喷雾,视病情间隔7天左右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