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又称  草莓红心根腐病

  症状  主要危害草莓根部,最显著的症状是根的中柱变成红色。 地下根系多呈鼠尾状,侧根很少,而主根常变色。地上部分因生长受阻碍或者有变色的叶。 嫩叶通常有暗蓝色的小点,比较老的叶片是黄色、橘色或红色的。浆果开始成熟时枯萎症状明显。在天气热的时候被侵染区域的边缘叶枯萎,如果天气干燥,感病株可能在开花之前枯死。当春天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病株会慢慢地死或少数存活。常见有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从定植后到早春植株生长期间,在外观上显不出有异常现象,但在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凋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型定植后至初冬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冬暖日光温室栽培的草莓。植株发病后,呈矮化萎缩状,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民法,全株萎蔫或枯死。根系先从幼根先端或中部变成褐色或黑褐色而腐烂,后中柱变红褐腐朽,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疫霉属的草莓疫霉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an和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的侵染所致。草莓疫霉菌丝无隔,无性繁殖是从菌丝体上形成孢囊梗,若干梗丛生;孢囊梗细长,比菌丝细。当顶端产生游动孢子囊后,孢囊梗可以继续伸长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子囊初无色,成熟后浅黄色,球形至宽卵圆形或是梨形。顶端乳突明显。游动孢子肾形,侧生两根鞭毛,一根尾鞭和一根茸鞭。有性生殖时,在雌器上形成藏卵器,雄器包在茂卵器的柄上,交配后藏卵器中形成一个卵孢子。藏卵器初无色,老熟后呈黄褐色,球形。雄器围生,有时侧生。厚垣孢子球形,无色至褐色。烟草疫霉菌丝无色、无隔。在CA培养基上菌落均匀或绵絮状,气生菌丝中等茂盛至十分茂盛,边缘明显。菌丝形态简单,有少量球形或角形菌丝膨大体,菌丝膨大体上有放射状菌丝。孢囊梗不规则分枝或不分枝,直接来源于菌丝。孢子囊形态多样,常为球形、宽卵形、偶为梨形、陀螺形,顶生、侧生或间生,大小变化甚大,长宽比值为1.2-1.9,平均1.6;具明显乳突1-2个,偶尔3个,不脱落。游动孢子自孔口直接释出或经泡囊放出, 鞭毛2。休止孢子球形。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藏卵器球形,壁薄,无色;柄棍棒形或漏斗形,向下渐细。雄器近球形、圆筒形,围生。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浅黄色,满器或不满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夏,由病土和病苗传播。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后中柱变红色、腐烂。卵孢子在土中可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本病为低温域病害,地温高于25℃ 则不发病或发病轻。一般春、秋多雨年份,低洼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10月中、下旬扣棚后,棚室在闷湿情况下极易发病,重茬连作地,植株长势衰弱,发病重。病害发生,流行程度与当年的初侵染菌量及下列因素有关。1)重茬连作年限长, 土壤中的病菌积累多, 已成为病害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2)土壤瘠薄,缺乏有机肥及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的基肥,发病重。3)大水漫灌易造成病害流行,小水浅灌或滴灌发病轻。4)在带菌田块育苗,将重茬田块作为匍匐茎繁殖基地,田间积累了大量病原菌,幼苗易感染,发病早且重。5)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垄土积水,扣棚后通气不良都会导致发病严重。6)易感病品种,种质、种苗质量差,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现已育成并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有群星、三星、早光、戈雷拉、红岗特兰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草莓品种,一要经常更新;二要进行检疫,不从疫区引种;三要选用健壮幼苗;四要对非抗病的幼苗进行药剂处理。可用支菌丹(187克/100升)药液浸泡苗根,然后再栽入大田。(2)轮换承包耕地,合理轮作,避免连作。新种草莓的耕地,第1-2年不发病或很少发病。凡有条件的地方,应勤轮作换茬,特别是实行水旱轮作更加有效。新植地要能排能灌,通透性良好。同时注意清洁莓园,及时烧毁或深埋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减少病菌传播与积累。(3)离温杀灭病菌。该病原菌在25℃以上的土温条件下不能蔓延,生产上利用这个弱点,可在夏季将发病区段的土壤翻耕,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到50—60℃,能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同时也可促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4)增施有机肥。选用生物有机复合肥、惠满丰活性有机肥施基肥,有显著抑制病害发展的作用,每亩施用50公斤。同时,根据地力情况配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高垄地膜栽培。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壤土、3年以上未栽种过草莓的田块。定植前,深翻晒土,采取高垄地膜栽培,提高早期地温,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快缓苗,壮大根系,增加植株的抗病力。科学灌水。对草莓田灌水要及时、适当,掌握头水晚,二水赶的原则。一般栽培后及时浇水或叶面喷水可提高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开花后至果实成熟期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有条件的可进行滴灌或渗灌。小水浅灌,灌水时间以早、晚为准。(6)化学防治应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发病时可选用58% 甲霜灵·锰锌WP64% 口恶霜·锰锌WP(杀毒矾)500倍液、50%异菌脲WP(扑海因)1 500倍液、58% 甲霜灵·锰锌WP(雷多米尔)600倍液、72%锰锌·霜脲 WP(克露、克抗灵)800倍液、72% 霜霉威水剂(普力克)600—800倍液,连续灌根或喷洒根茎2—3次,穴灌200—250 ml,间隔期7—10d,防治效果显著。在生产中应轮换交替用药,特别是在扣棚后,草莓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使用。同时,不得随意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以避免产生药害。另外,在防治草莓根腐病的同时,可有效预防和兼治其他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