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

    症状  主要侵害蕾、花、浆果及花果梗,也可侵害叶和叶柄。近年调查显示,草莓灰霉病主要有三种症状:烂果  首先在萼片上发病,呈不规则有明显边缘的暗褐色病斑,逐渐向果实发展,果实发病后病斑初呈淡褐色,后迅速扩展并发展成灰白色水渍状,导致全果腐烂,若温湿条件适宜,病斑上会布满灰色粉状霉,即分生孢子;青果发病后若遇干燥天气,会形成暗褐色僵果。烂心  丛生于植株基部的幼蕾和心叶发病,从顶端向下呈“v”字形病斑,病斑边缘有浅褐色轮纹,在发病部位可产生较多的灰色霉层,严重影响开花和结果,产量损失较大。烂叶  贴近地面的叶片从边缘向内发展,形成不规则、有明显边缘和灰白色霉层的病斑。田间以烂果最多,烂心次之,烂叶较少见。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梗顶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子梗长短与着生位置有关。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或水滴形,单细胞,近无色。菌丝体可生成扁平鼠粪状菌核,大小约12mm,表层为疏丝组织,内部为薄壁组织。此菌能侵染草莓、番茄、白菜、辣椒、莴苣、茄、黄瓜、蚕豆、扁豆、瓜类、桃、李、葡萄、柿、桑、小麦、棉花、红麻、甘薯、向日葵、烟草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菌核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及土壤和环境的其它基物上越冬。来年以分生孢子经空气传播侵染。草莓灰霉病菌丝在231℃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025℃最适。低温干旱会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据观察,草莓灰霉病一般于2月下旬开始发病,3月中旬、4月下旬有二个明显的发病高峰期,若延期采收或棚内湿度过大易引起发病腐烂。发病程度与发生早迟有关,总的趋势是发病越早,当年危害越重,损失越大。灰霉病属中温性病害,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432℃,最适温度2025℃,在1430℃的范围内,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以2123℃最有利。发病的适宜温度与草莓开花至果实成熟期的气温相一致,因此,空气湿度成为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子。开花后若遇上高湿天气,发病广,病程进展快,孢子再侵染周期短,容易造成大流行。相反,若遇干燥低温天气,则可抑制分生孢子的形成与侵染,发病就轻。草莓在座果和浆果着色这二个阶段最易发病,暖冬年份草莓生育进程加快,发病期提早,危害损失较重。过度密植,或过多的施用氮肥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或杂草丛生,都会造成田间过于郁蔽,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大,有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若棚内灌水量过大或大水漫灌,造成棚内湿度过高是诱发病害并加重危害的关键因素。气温升高未能及时开棚通风降温,造成棚顶水珠下滴,也有利于病情的扩展和蔓延。

    防治方法  (1)避免连作;(2)栽种不要过密,适时追施完全肥,防止茎叶徒长造成田间郁闭;(3)早春要及时除草,优化草莓生长环境,抑制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和发展;(4)摘除病残体,及时剥掉基部老叶,摘除病叶、病花和病果,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再侵染来源,并定期疏花疏果,提高田间通透性;(5)科学通风,草莓大棚内温度调节在2025℃为宜,超过25℃时应两头通风;超过30℃时大棚二侧也要打开通风,降温降湿,营造不利于病害发生蔓延的条件。(遇西南干燥风时要避开当门风,以免影响座果或造成畸形果)(6)草莓现蕾至挂果期,喷施康壮素12次,有良好的控病效果,并能提高座果率,对人体和农田环境无污染。具体使用方法:每亩用康壮素50克(有效量60微克)兑水2025千克喷细雾,隔1015天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次喷雾。注意康壮素不宜与化学农药混用。(7)开花前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50g,或盛花期至挂果后,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50g、或40%嘧霉胺悬浮剂2530ml,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50g,对水50kg喷雾。施用化学农药应避开草莓一天中开花高峰时间(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喷药。盛花期不能使用速克灵,以免影响授粉座果。